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区域旅游合作的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下)

外部客源市场相似指数区域旅游合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行旅游客源市场的有效整合,因此,对区域内各地旅游客源市场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评价是衡量区域旅游合作效果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借鉴“旅游产业结构相似指数”的基本原理,采用“外部客源市场相似指数”对各地来自于本区域以外客源市场之间的重合程度进行评价,即:式中,C6为整个区域的外部客源市场相似指数mij为i地区与j地区的外部客源市场结构相似系数Xim为i地区第m个外部客源市场游客量占当地外部客源市场游客总量的比重Xjm为j地区第m个外部客源市场游客量占当地外部客源市场游客总量的比重k为外部旅游客源市场的数量,n为区域内参与合作的地区数量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本区域越趋向于一个整体的旅游目的地,也意味着来自本区域以外的游客在区内辗转旅游的比例越高,这既是区域旅游合作的自然结果,同时也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目标。(7)区内客源市场依存指数参与旅游合作的各地区由于在地理、历史或文化等方面的联系,通常互为旅游客源市场,该指标就是用于衡量各地旅游业在旅游客源上对区域内其他地区的依赖程度,一般通过计算某地游客接待总量中来自区域内其他地区的游客量所占比例,测算该地的区内客源市场依存度,而通过计算各地所接待的区域内游客的总和与本区域游客接待总量的比例,可以测算整个区域的区内客源市场依存度,即:式中,C7为整个区域的区内客源市场依存指数fi为第i地的区内客源市场依存度Ni为第i地接待的区内游客数量Ti为第i地接待的游客总量n为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数量通常来讲,区域旅游合作开展得越深入,各地旅游业之间互为客源市场的比例越大,也说明区域内部旅游客源市场的依存度越高。4.均衡性指标(1)旅游收入均衡指数   (其中,i≠max)式中,D1为区域旅游收入均衡指数dmax为本区域中旅游收入最大地区的旅游收入bi为本区域中第i个地区旅游收入(di)与dmax之比n为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数量该指标用于说明区域内各地区旅游收入的静态不平衡状况,数值越大表明各地区旅游收入水平越接近,旅游发展的均衡度越高,反之亦然。(2)旅游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异指数区域旅游发展均衡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各地区旅游行业劳动生产率接近或相似,体现出区域旅游内涵发展的均衡特性,借鉴“旅游收入均衡指数”的基本原理,选择并设计评价区域旅游发展效率均衡度的指标“旅游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异指数”,即:   (其中,i≠max)式中,D2为旅游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异指数emax为本区域中旅游劳动生产率最高地区的旅游劳动生产率Ci为本区域中第i个地区旅游劳动生产率(ei)与emax之比n为参与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数量该变异指数值越大,说明区域内各地区的旅游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越均衡,彼此之间在旅游发展的程度和阶段更趋于一致。(3)旅游市场集中度旅游市场集中度是在区域内排名前几位的大旅游企业的市场销售份额累加所占市场总量的比例,它反映了旅游市场的规模结构和行业集中状况,同时也是衡量本区域旅游行业总体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其最基本的计算指标为集中率,即:其中,D3为市场销售份额最大n个旅游企业的市场集中率Xi为居于市场第i位企业的市场销售量X为市场的总销售量,n为选择的企业数(一般选择4或8)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区域内大旅游企业占据的市场份额越高,这一方面说明本区域旅游行业的整合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大旅游企业对于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力在增加。(4)旅游收入增长不协调指数该指标通过比较各地旅游收入增长率与整个区域平均的旅游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反映各地区未来旅游发展能力的均衡性,衡量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协调程度,具体指标为:其中,D4为区域旅游收入增长不协调指数为区域内各地旅游收入平均增长率xi为第i个地区的旅游收入增长率,n为区域内参与合作的地区数量该指数实质上是区域旅游收入增长率的离散系数,它表明如果区域内各地旅游发展的内在联系越密切,那么各地之间的旅游业增长水平越相近,如果数值为零,那么表明该地区完全达到了区域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水平。三、区域旅游合作的目标评价模型根据区域旅游合作活动的构成、特点以及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性质,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vProcess,以下简称AHP)进行相关的评价并建立相应评价模型。(一)目标评价的层次分析由于区域旅游合作目标评价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采用AHP可以厘清目标评价的思路和体系结构,确定影响区域旅游合作活动各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及权重值,最终构建出区域旅游合作的目标评价模型。本文采用AHP对区域旅游合作目标评价进行分析的步骤如下:1.目标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如关于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本文的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递进层次:Ⅰ层(目标层)、Ⅱ层(功能指标层)和Ⅲ层(分析指标层)。相应地,区域旅游合作目标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也表现为明显由上至下的三级递进层次关系:最高层为目标层,中间层是功能指标层,最低层为各分析指标。2.构造判断矩阵,确定功能指标权重在明确目标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后,为了确保所构建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次研究通过向旅游科研、旅游行政管理和旅游经营三个领域的相关专家发放专家意见征询表填写判断矩阵。通过该项调查,对本文所选评价指标及其相对重要性进行反复三轮的专家征询,建立相应的判断矩阵,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假定评价目标为S,评价指标集M={f1,f2……,fn},构造判断矩阵P(S—M)为:fij是表示i与j两个因素比较的相对重要性数值(i,j=1,2,3…,n)本文以区域旅游一体化作为总体目标(S),相对于总体目标而言,四大功能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专家评判构造判断矩阵如下(表2):表2 功能指标的判断矩阵表SABCDA121/41/3B1/211/51/3C4512D331/21其中,A为整体性,B为功能性,C为关联性,D为均衡性。通过计算,上述矩阵的特征向量W(即因子排序权值)=[0.128,0.085,0.497,0.290],即功能指标A、B、C、D的权重值分别为0.128,0.085,0.497和0.290。3.单排序一致性检验经计算,功能指标的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4.0566由此可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0.019,n=4而经查表4.3可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90,因此:一致性比例C.R.=C.I./R.I.=0.021<0.10,说明上述判断矩阵具有比较满意一致性。4.层次总排序与检验在计算出功能指标的权重之后,按照上述同样的程序和步骤,采用至上而下的方法逐层合成得到每一个分析指标针对目标层的相对权重(如表1)。同样,经过对层次总排序结果的一致性分析表明,表1中各分析指标的判断矩阵都符合一致性要求。(二)区域旅游合作目标评价模型的构建通过构建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确定了区域旅游合作目标评价的各项指标及其相应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评价模型的构建,最终形成可用于测定区域旅游合作目标实现程度的数量化工具,主要步骤如下:1.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考虑到区域旅游合作的动态性以及实际使用中的方便、实用,本文采用指数法对各分析指标进行无量化处理,就是将各描述指标的实际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求得一个相对数(即间或评价指数或个体指数),以此相对数作为该指标的评价值。根据各因素、因子的作用性质及表现形式,本文将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分为两类,采取不同的方法分别进行相应的标准化即无量纲化处理:第一类指标,即比例类指标(指以比值形式出现,且取值范围介于0和1之间的指标)的无量纲化,包括A1、A2、A4、B1、C5、C6、C7、D1、D2、D3和D4共11个指标。由于这类指标都是横向性或纵向性比值型评价指标,在指标设计时就是将各项实际值与相应的标准值进行对比,其结果实际已经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因此,对于此类指标中的正指标,其指标值即为相应的评价值;而对于逆指标,其评价值=(1-实际指标值)×100%。第二类指标,即除上述指标之外的非比例类指标的无量纲化,包括A3、B2、B3、B4、B5、B6、C1、C2、C3和C4共10个指标。这类指标的值都为实量值,需要将其结果与相应的标准值进行对比才得到无量纲化的评价值。对于这类指标标准值的确定,需要充分考虑内在的可比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考虑到在我国目前的行政区划体制下,以行政边界划分的省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一致,尤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内部的经济发展一体化水平更高,而区域旅游合作的目标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因此,在确定标准值时,选择在评价年度拥有该项评价指标(正指标)最大值或(逆指标)最小值地区的数值作为标准值。例如,评价指标中A3(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率)在2015年的标准值即为当年游客增长率最大省份的该项数值。对于这类指标,正指标的无量纲化计算公式为:Ri=(Pi/Ti)×100%逆指标的无量纲化计算公式为:Ri=(Ti/Pi)×100%式中,Ri为第i个评价指标指数,Pi为第i个指标实际值,Ti为第i个指标的标准值2.指标集成综合评价模型指标集成是用一个综合指标指数来反映区域旅游合作的程度和水平,将不同量纲的指标处理后综合表示。本文用区域旅游一体化指数(IndexofRegionalTourismIntegration,缩写为IRTI)作为表示区域旅游合作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值,即通过加权将所有指标所代表的信息综合成一个指数。区域旅游一体化指数函数用如下线形加权和表示:式中,,R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数值,W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3.综合评价指标的定性转换区域旅游合作评价不但需要定量地计算区域旅游一体化指数IRTI,同时根据事物的发展阶段论,以及为了便于直观判断和比较的需要,在评价中还需要根据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程度进一步制定出衡量区域旅游合作水平的定性判断标准。为此,将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划分为区域旅游合作准备阶段、区域旅游发展磨合阶段、区域旅游基本一体化和区域旅游高度一体化四个阶段(表3)。表3 区域旅游合作的阶段评判标准综合评价值IRTI(%)<5050~7075~85>85阶段评判区域旅游合作准备阶段区域旅游发展磨合阶段区域旅游基本一体化区域旅游高度一体化如表3所示,依据区域旅游一体化水平和程度的差异划分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各个阶段,可以将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长远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有助于区域旅游合作的分阶段实施和重点突破。以上分析表明,通过一套定量化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来综合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效果是可行的,它为科学分析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状态及其系统变化状况提供了技术支持。参与旅游合作的相关地区可以根据区域自身实际情况,按照区域旅游合作评价各项指标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合作活动,以强化合作的目标性和实效性。此外,本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筛选和权重的确定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范围、类型适当加以调整,以满足不同状况和条件下评价的需要。参考文献:[1]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2]陈秀珍.香港与内地经济一体化程度的量化评价.开放导报,2005(121)[3]曾磊,雷军等.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地理研究,2002(6)[4]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商务印书馆,2004[5]王连成.工程系统论.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6]FAGENCE.M.Regionaltourismcooperation[J].AnnalsofTourismCooperation,1996,23(3)[7]张正国,吴光伟.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经济论坛,2006(11)[8]鲁明勇.区域旅游合作绩效的定量评价方法探讨.统计与决策,2011(16) 作者: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张正国巢莹莹  来源:《上海经济》2016年第05期责任编辑:张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