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评价及其变化

2017 年发生的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 集体撤稿事件以及韩春雨撤稿事件再度引发了社会 各界对学术不端问题的热议,我国科学界和科技管 理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维护学术诚信、治理学 术不端。博士研究生是一国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组 成部分,他们对学术不端行为论文查重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 反映和代表了一个国家学术环境的现状和未来走 向。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博士研究生关于学术不 端的态度和评价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效干预。
现有研究分析了我国博士研究生对学术不端的 态度及成因[1],揭示我国硕士生、博士生学术不端 行为的表现、特征和表现形式[2],探讨了导致学术不 端的原因[3-4],并提出预防和治理学术不端的途径[5-6]。
但已有的研究大多缺乏全国性的调查数据,故只能 对局部地区或几所高校的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进行 比较研究,而且也多为单一时间点的调查,无法观 察博士生学术不端态度行为的发展趋势。受中国科 协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分别 于 2007 年和 2016 年对当年全国应届毕业博士研究 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其中 2007 年的调查在北 京、上海、武汉、兰州四个城市中随机抽取了 14 所 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的 3000 名应届博士毕业生进行 调查,回收 1903 份有效问卷。 2016 年的调查随机 抽取了全国 55 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 9289 名博士生 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4018 份。基于这两次全国 性的调查数据,笔者得以对近年来我国高校和科研 院所学术诚信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博士生对学术不 端行为的态度、获取科研诚信知识的途径等问题的 整体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一、近年来高校和科研院所学术诚信教育、学 术环境以及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变化
1.高校和科研院所学术诚信环境的变化
在两次调查中都询问了博士生是否确知周围的 教师或同学中有人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这样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高校院所的学术诚信环 境如何。调查结果显示,在 2007 年,有超过一半 (56.7%)的博士生明确表示知道周围有人存在学术 不端行为;而在 2016 年,表示确知周围的教师或同 学中有人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的博士生比例大 约有四分之一(24.0%)。
这一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表明,近年来我国高 校和科研院所学术不端现象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学 术诚信环境有较明显的改善。但 2016 年仍有 24% 的博士生知道周围的人有抄袭作假行为,说明要根 治学术不端行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博士生接受学术规范知识教育的情况
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是博士生培养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科研诚信水平的重要保证。 为此,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 法》等一系列文件,出版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 术规范指南》和《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 成立了学风建设指导机构,并且要求高校普遍开设 学术规范方面的课程。从调查结果看,这些工作产 生了积极的效果。我们在调查中询问了博士生获取 学术规范、科研诚信知识的主要渠道,调查结果显 示, 2007 年,博士生学术规范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 师的言传身教(66.5%的人主要通过这种方式),仅 有 21.2%的博士生从学校组织的课程/讲座中获得相 关知识。而到了 2016 年,通过学校课程获得学术规 范知识的博士生比例已经上升到 56.2%,证明学校 的学术规范教育已经大大加强。但同时也应看到, 即使在 2016 年, 学校的学术规范课程的覆盖率还不 够高,多数博士生(73.5%)还是主要通过教师的 言传身教来获得学术规范知识,甚至在 2016 年仍 有 5.6%的博士生没有通过任何渠道去了解学术规 范知识。
3.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变化
在调查中难以直接询问博士生本人是否有学术不端的行为,但我们可以通过询问其对学术不端行 为的态度从侧面了解其学术不端行为的倾向。如果 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有宽容的态度,意味着他 们没有建立起学术底线不可触碰的坚定信念,这种暧 昧的态度也很可能成为滋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 在两次调查中,我们均询问被调查者是否觉得 学术不端行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的。
2007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有 38.7%的博士生表示同 情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有 23.4%的博士生表示可 以原谅学术不端行为。而在 2016 年的调查中,同情 学术不端行为者的博士生比例为 26.8%,表示可以 原谅学术不端行为的博士生比例为 15.8%。与之相 应地,在 2007 年和 2016 年,对学术不端行为表示 “不同情”者的比例从 61.3%上升到 73.2%,增加 了十多个百分点;而对学术不端行为表示“不能原 谅”者的比例则从 76.6%上升到 84.2%,也有较明 显的上升。
从数据可以看到,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 度日趋严厉,越来越多的人对学术不端秉持“不同 情、不原谅”的态度。但仍有部分博士生没有建立起 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
二、影响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主要因 素分析
1.博士生的学术能力和兴趣
两次调查均发现, 自评学术能力越高的博士生, 以及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抱有较高期望的博士生, 都更可能对学术不端持不宽容态度,出于学术兴趣 读博的人,也更可能不宽容学术不端行为。
以 2016 年的调查结果为例, 我们发现自评学术 能力“较差”的博士生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表示完全 不能原谅学术不端行为,而在自评学术能力“一般”较强”与“很强”的博士生中,表示完全不能原 谅学术不端行为者的比例均超过 80%。在那些出于 学术兴趣读博的博士生中,完全不能原谅学术不端 行为者的比例达到 86%,比那些并非出于学术兴趣 而读博者的比例高出约 6 个百分点。
随着我国博士生数量的迅速增长,一部分并无 学术追求、仅将读博作为“敲门砖”的人也进入了 博士生队伍。由于博士生就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 烈,就业前景不明确,为了增加在就业市场上的竞 争力,部分学术能力较弱的博士研究生可能会通过 学术不端行为来帮助自己顺利毕业、增加就业竞争 力,这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的根源之一。
2.博士生面临的科研压力
博士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科研任务的主力 军,在完成学业和学位论文之外,博士生还需承担 大量科研任务。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授予博士学位的 要求不断提高,往往要求博士生必须在 SCI 或 SSCI 刊物上发表至少一篇(甚至多篇)学术论文方可毕 业,由此给博士生带来的科研压力也越来越大。以 往研究表明,科研压力过大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的 重要因素之一,压力越大,越容易迫使个体降低学 术道德标准,导致学术不端行为。已有研究发现, 科研压力越大,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越宽 容[7-8],科研压力对科学导向和关系导向科研不端行 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9]。
两次博士生调查均发现,当前博士生群体普遍 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科研压力,而当博士生承受压力 “很大”时,他们对学术不端的态度则明显表现得 更为宽容。以 2016 年的调查为例,那些表示自己就 读期间承受压力“非常大”的博士生中,对学术不 端行为表示不同情和不原谅者的比例分别为 70.4% 和 80.3%,而那些表示读博期间压力“较小”的博士生中,对学术不端行为持不同情和不原谅态度者 的比例分别为 77.0%和 84.6%。
3.周围学术环境
高校学术环境是通过各类学术活动的积淀所形 成的本质的、深层的文化土壤,它以一种潜移默化 的方式影响着博士生的学术道德和科研态度[10]。如 果博士生周围的老师同学朋友中学术不端现象比较 普遍,在这样的氛围中,他(她)们就更可能将学 术不端行为“合理化”“常态化”,从而逐渐放宽学 术道德标准,宽容对待学术不端行为。相反,良好 的学术氛围则能帮助博士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 观,减缓科研压力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降低学术 不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对博士生调查的数据显示,学术诚信环境对博 士生的诚信态度有相当显著的作用,周围人的学术 不端行为越少,博士生就越可能对学术不端行为持 不宽容态度。以 2016 年的调查结果为例,在那些表 示周围没有人出现过学术不端行为的博士生中,则 其对学术不端行为持“不同情”和“不原谅”态度 者的比例分别达到 74.9%和 86.2%,而那些表示知 道周围有不少人出现过学术不端行为的博士生中, 对学术不端行为持“不同情”和“不原谅”态度者 的比例要低得多,分别只有 58.1%和 62.8%。
4.接受学术规范教育
如前所述,学术规范教育是提高科研诚信水平 的重要保证。那么,接受学术规范教育能否对研究 生的学术诚信意识产生影响呢?我们从调查结果可 以看到,那些从不同渠道接受学术规范教育的研究 生,比未接受教育的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更 严厉的态度。 以 2016 年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同 情态度为例,从图 3 可以看到,通过课程学习、教 师言传身教和自学获得学术规范知识的博士生,对 学术不端行为表示不同情的均超过七成,而那些没 有渠道获得学术规范知识的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 为表示不同情的比例只有 66.4%。
5.就读学校及专业类型
通过进一步交叉分析,我们还发现在不同类型 学校就读的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存在较明 显的差异。仍以 2016 年调查结果为例,在“985 工 程”高校就读的博士生中,对有学术不端行为者表 示“不同情”的比例达 76.3%,而在一般院校就读 的博士生中,这一比例仅有 62.4%(见表 5)。
不同类型学校之间博士生在态度上存在的差 异,很可能与这些学校在学术诚信教育方面的重视 程度有关。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学校博士生通过“学校课程”获取科研诚信知识者的比例,发 现在一般院校中通过学校课程了解学术诚信知识者 的比例为 48.1%,而在“985 工程”高校中,通过学 校课程获取相关知识者的比例为 58.6%。 此外,“985 工程”高校中出于学术兴趣攻读博士学位者的比例 占总数的 69.2%,这一比例在一般院校博士生中为 65.0%,在“211 工程”高校博士生中为 61.2%。 不同专业类型的博士生对学术不端的态度也存 在较明显差异,由表 6 可见,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 科学专业的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更加严 厉,而人文社科和农业科学专业的博士生对学术不 端行为的态度则明显更为缓和。
三、小结与建议
学术诚信是一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在我国 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后,学术诚信更是得到 政府和科学界前所未有的重视。加强对博士研究生 的学术诚信教育, 是提高科研诚信水平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国家教育、科技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 件和措施, 强化对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教育。 2018 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 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特别提到 要加强对科研人员、教师和青年学生的学术诚信教 育问题。比较 2007 年和 2016 年两次对博士生的调 查数据,我们发现近年来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学 术诚信教育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术诚 信教育覆盖面明显扩大,学术环境日趋规范,博士 生对学术不端行为容忍度降低。但我们同时也应该 看到,学术诚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两期调查结果表明,博士生的学术诚信教育还存在较大挑战:诚信教育的覆盖率和 质量仍有待提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制度仍有 待完善,仍有部分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 度,有必要加强教育和管理,以期从源头上杜绝学 术不端行为。
基于此次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强化高校 和科研院所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建议:
1.在研究生招考制度中,探索以考量学术兴趣 和能力为核心的考试机制
博士生招考时除衡量考生入学考试成绩外,还应 重点考察其学术兴趣、专业能力和研究成果,严把入 学关,选拔培养有较强科研潜力和研究兴趣的优秀学 生,避免录取未来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概率较高的考生。
2.在研究生教育中,探索合理有效的淘汰机制, 加强对博士生的筛选和淘汰
应借鉴国外研究生淘汰机制的经验,通过课程 考查和资格审核方式淘汰不合格的博士研究生,保 证博士生的能力和素质。
3.进一步提高博士生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课程 的覆盖面和质量
面向高校师生全面开展学术规范普及教育,针 对博士生开设必修的学术规范教育课程。同时下力 气提高课程的质量和实用性,保证博士生能够通过 课程真正学习和理解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并以之 规范自己的科研活动。
4.继续完善学术不端行为惩罚制度,提高学术 不端行为的成本
虽然教育部和各高校都相继出台了相关规范和措施来遏制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但由于缺乏 对现行制度和政策的有效执行,缺乏对学术不端行 为的严厉约束, 学术不端现象并没有得到完全遏制。 部分博士生出于侥幸心理,依然铤而走险,通过学 术不端行为获取收益。因此,今后的学术道德建设 工作应当双管齐下, 一方面是做好必要的制度设计, 另一方面则是要切实执行学术不端行为惩罚制度, “乱世用重典”的古训至今仍有意义。

相关文章:期刊论文发表后撤稿的原因分析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