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科技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对学术不端的认知及其防范对策

科技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对学术不端的认知及其防范对策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07-29 18:20:35

学术不端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 造假、抄袭、剽窃以及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 为[1] 。近年来媒体对一系列撤稿事件[2-3] 的连续报 道,给科研领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科研诚信受 到极大挑战[4] 。2017 年两会期间, 学术造假成为代 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让学术造假变得不 明智、不可能,捍卫科学道德的初心始终不移”一直 是代表和委员们的共同心愿[5] 。学术不端行为的 泛滥及其造成的不良影响, 促使很多社会团体和科 研管理部门出台了相应的声明和规范指南, 旨在遏 制学术不端的继续发生。2018 年 5 月 30 日, 中共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 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 旨在推进科研诚信 建设制度化。但是,由于论文发表收益巨大,学术不 端行为难以彻底根除, 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将是一场 持久战[6] 。
当前研究或结合自身工作实践, 或通过文献调 研和问卷调查来分析学术不端行为。例如, 赵延东 等[7] 从对学术不端的认知、成因等角度抽样调查了 全国 3 万多名科技工作者, 发现接近半数的科技工 作者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 且多数被 调查者认为当前“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是最主要 原因。邓瑶等[8] 以江苏省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为 研究对象,对学术不端的防范措施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现在制度建设、论文查重方式、惩戒措施等方面还需进 一步加强和完善。陈钢等[9] 调查了审稿专家对作 者和审稿人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 认为学术期刊编 辑部应采取多种形式为审稿专家提供培训, 以提高 审稿专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水平和发现能力。 近年来,为了防范层出不穷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术界 也开展了不少研究。鲁晓峰等[10] 从中国知网检索 到 2007—2016 年学术不端相关文献 737 篇, 这些文 献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学术不端的界定、表现类型、当 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等。许多研究结 合实践提出了多种应对方法和途径,认为防范学术不 端要以“防”为主、以“罚”为辅,防范措施要贯穿于编 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以最大限度降低学术不端行为 的负面影响[11] 。关于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当前普遍 的共识是从编辑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稿件的 处理速度和“小同行”送审、稿件查重、作者的学术规 范意识、相关规章制度等角度进行防范[8] 。
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两个群体,对学术不端的认知水平、识别能力等都有一定的 差异。综合分析他们对学术不端的看法, 进而提出 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 对于减少甚至杜绝不端文献 的出版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 现有的研究很 多是从某个角度单独进行调查或分析, 鲜有通过系 统的调查问卷来综合分析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对学 术不端的认知及防范对策。因此,本研究基于文献调 研和专家咨询, 在确定具体调查内容和指标的基础 上,通过问卷星网站, 问卷调查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和 审稿专家对学术不端的态度和认知,分析学术不端的 主要类型及其产生原因,为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识别 与防范学术不端提供决策参考,助推科研诚信建设。
1 研究方法
1.1 确定调查对象和方法
科技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是稿件的把关人, 直 接参与稿件的编辑和审阅, 对发现和处理稿件的学 术不端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为综合对比分析,确定 调查对象为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编辑调查问卷主 要通过单独邀请编辑同行、编辑同行推荐其他编辑、 通过编辑类会议建立的 QQ 群和微信群发送邀请链 接或二维码等方式填写。审稿专家问卷通过邀请 《农业现代化研究》QQ 群有审稿经历的作者及审稿 专家、从事科研工作的同事填写,并请求转发给其他 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填写。
2017 年 8 月初,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星网站匿名 进行。调查主要采用选择题方式, 只有对策建议或 难以确定的内容, 在选项中设置“其他”, 被调查者 可简要说明其内容。多选题直接按照是否选择该选 项计算最终结果; 部分排序题按照选择先后顺序由 高到低直接赋分。
为了保证问卷的科学合理性, 对提交的每份问 卷进行审核,主要从年龄、从业年限、职称和问卷内 容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剔除无效问卷。
1.2 调查问卷设计原则
调查问卷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贴合工作实际、主 题明确、选项合理、通俗易懂。具体指标和内容在参 考文献[7,12-15] 的基础上,咨询相关专家确定。
1.3 问卷的主要调查内容
由于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角色分工的不同, 依 据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 分别设计《我国科技期刊 论文学术不端现状、成因和防范对策调查表》。调 查表经长期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 4 位权威专家 进行指标设计合理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评审后,进 一步修改完善。
( 1) 编辑问卷调查表的内容包括: 被调查者的 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最后学历、职称、编龄、期刊 所属学科) ; 对学术不端的态度和认知; 来稿中学术 不端的主要表现形式( 作者不端行为参考国内学术 机构普遍认可的伪造、篡改数据、一稿多投、重复发 表、抄袭和不当署名[9] , 如果被调查者发现其他形 式的学术不端也可补充) ; 造成学术不端屡禁不止 的原因; 应对学术不端的具体做法( 包括不端文献 的判别标准等,如查重比例) ; 今后主要从哪些方面 防范学术不端。
( 2) 审稿专家调查表的内容包括: 被调查者基 本信息( 性别、年龄、最后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 ; 对学术不端的态度; 审稿时是否审查稿件的学术不 端; 主要从哪些方面审查稿件学术不端; 造成学术不 端屡禁不止的原因; 应该从哪些方面减少甚至杜绝 不端文献发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获取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有效问卷分 别为 247 份( 含国外 1 份) 和 432 份( 含国外 7 份) 。 来自北京编辑填写的调查表占比最高( 36.84%) , 其 次是河南( 7.69%) 、辽宁( 5.67%) 、江苏( 5.26%) 和 湖南( 5.26%) 。综合分析发现, 调查对象女性居多 ( 62. 35%) ; 年 龄 在 31 ~ 40 岁 之 间 占 比 最 高 ( 35.63%) ; 学历以本科和硕士为主, 分别占 42.91% 和 32.39%; 职称以中级居多( 35.63%) , 初级和副高 级基本相同( 约 26%) , 正高级最少( 11.34%) ; 编龄 在 5 年以下的最多( 44.13%) ,6 ~ 10 年和 11 ~ 20 年 相当( 21.05%) ,20 年以上编龄最少( 13.77%) ; 编辑 所在期 刊 所 属 学 科 以 自 然 科 学 为 主, 占 67.61% ( 表 1) 。
来自北京审稿专 家 填 写 的 调 查 表 占 比 最 高 ( 20.37%) ,其次是湖南( 12.5%) 、山东( 7.64%) 、重 庆( 5.79%) 和新疆( 4.86%) 。综合分析发现, 调查 对象男性居多( 59.03%) ; 年龄也以 31 ~ 40 岁最多 ( 48.38%) ,41 ~ 50 岁的次之( 23.61%) ; 学历以博士 最多( 71.76%) , 硕士次之( 17.13%) ; 职称主要以副 高级为主( 48.84%) , 正高级次之( 28.24%) ; 工作单 位主要是普通高校( 36. 81%) , 但来自 985 高校或 211 高校的达 36.85%( 表 2) 。
2.2 编辑和审稿专家对学术不端的态度和认知
调查发现,编辑和审稿专家都认为我国科技论 文学 术 不 端 状 况 严 重, 占 比 分 别 为 47. 37% 和 40.28%,而认为很少或没有学术不端的占比很小 ( 表 3) 。同时,他们( 95%以上) 都认为需要加大对 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检查。因此, 治理我国科技论文学术不端迫在眉睫。
大部分编辑和审稿专家基本了解我国出台的科 研规范,占比分别为 74.90%和 65.97%; 但不了解的也 占比较多,分别为 16.19%和 22.45%。他们了解科研 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途径主要是工作单位培训和自己 收集资料; 其次是他人的言传身教、读书时的培训以 及学术团体培训。但是, 没有系统了解的占比也较 高,编辑和审稿专家的此项占比分别为 25.51% 和 31.25%。因此,建议加大对科研规范的培训力度, 可 将其作为一门课程, 加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科 目。同时,科研教学管理单位也应对在职人员进行必 要的培训,使从事学术相关活动的人群能提高学术规 范意识,从根源上减少甚至杜绝学术不端的发生。
对科技期刊论文发表中涉嫌学术不端的当事人 的态度, 编辑和审稿专家表示“不同情”的占比最 高,分别为 52.23% 和48.84%; 其次为“看具体情况 而定”,分别为 38.06%和 37.04%。学术不端一旦发 生,关于“您是否可以原谅不端行为的当事人”, 编 辑和审稿专家选择“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占比最高, 分别为 46.96%和 46.30%; 其次是“完全不能原谅”, 分别为 36.03%和 34.72%; “完全可以原谅”的占比 最低( <1%) 。由此可见, 编辑和审稿专家对学术不 端行为的认可程度较低,且大部分持抵制的态度。
2.3 主要学术不端类型的确定
由于在科学研究中的分工不同, 编辑和审稿专 家对学术不端类型的认知有一定的差异。调查发 现,对于其出版的刊物是否刊出过涉及学术不端的 稿件,编辑认为没有的占比居多,达 62.75%; 但对于 周围研究者在发表论文时是否存在不端行为, 审稿 专家认为存在的占比居多, 达 51.16%, 而不能确定 的占 36.34%。具体到论文发表过程中的学术不端 类型,依据编辑的认定程度: 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 果>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篡改或捏造数据>署名不 当、论文买卖和代写代发>其他, 但根据审稿专家的 认定程度: 纂改和捏造数据>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 论文买卖和代写代发>署名不当>抄袭剽窃他人研 究成果>其他( 表 4) 。由此可见,编辑认为抄袭剽窃 他人研究成果的现象居多, 但审稿人认为纂改和捏 造数据的现象居多, 不过两者都认为一稿多投或重 复发表现象严重。对于分析哪种学术不端行为更容 易被发现和处理时,他们都认为: 抄袭剽窃他人研究 成果>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篡改或捏造数据>署名 不当>论文买卖和代写代发>其他( 表 5) 。
对于如何发现学术不端, 编辑可以通过不端文 献检测系统和投审稿平台进行检测, 审稿专家可以 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科学评判。因此, 过度抄 袭和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一般容易被发现。但是, 篡改或捏造数据具有隐匿性, 以及对论文实际贡献 缺乏了解的署名不当,投审稿时都难发现。另外,论 文买卖和代写代发已经形成了一条黑色利益链, 具 有较高的隐匿性, 编辑和审稿专家也较难发现和处 理。但是,对于第三方代投稿件, 也会存在一些特 征,如罗云梅等[16] 认为可从投稿邮箱、著作权归属 等判别,其研究结果可为期刊编辑提供参考。
2.4 造成学术不端的原因及处理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 职称晋升和科研考核压力是个 人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动因, 而所受学术道德教育 的缺 乏 和 学 术 不 端 惩 治 力 度 太 小 是 次 要 原 因 ( 表 6) 。但由于分工不同, 编辑认为职称晋升是第 一主因,而审稿专家认为科研考核压力是第一主因; 编辑认为所受学术道德教育的缺乏是第三主因, 但 审稿专家认为学术不端惩治力度太小是第三主因。
学术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对于学术不端的处理方 式和态度直接关系到后续学术不端发生的多寡。如 单位严肃处理以往的学术不端, 则会起到一定的震 慑作用,降低后续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概率; 反之则 可能助长学术不端的继续发生。通过调查审稿专家 所在单位对学术不端的处理方式( 表 7) , 发现降低 岗位等级或者撤职的处理占比最高( 34.26%) , 其次 为警告 ( 21. 06%) , 部 分 为 记 过 ( 9. 72%) 或 开 除 ( 3.70%) ,但也有不处理( 11.11%) 。由此可见, 并 非所有的单位都对学术不端采取零容忍态度, 因此 还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合理的学术不端惩罚措施。
2.5 学术不端的应对方法
2.5.1 编辑应对学术不端的方法
通过“如何判断稿件的学术不端”这一问题的 调查, 发现编辑能综合考虑, 尽量避免单一指标评 价导致误判: 依照检测结果结合文章内容综合考 虑>通过投审稿平台>单纯依照重复率>通过作者 已发 表 论 文 > 其 他 ( 表 8 ) 。 绝 大 部 分 编 辑 部 ( 95.95%) 都会对来稿进行查重, 其中采用中国知 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占比最高( 82.28%) , 万方数据库检测系统次之( 41.35%) ( 表 9) 。但是, 稿件查重的具体阶段各不相同。新到稿件查重占 77.22%, 送 审 前 查 重 占 48. 52%, 录 用 前 查 重 占 43.04%, 刊 发 前 查 重 占 31. 22%, 送 审 后 查 重 占 16.46%( 表 9) 。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查重的时机, 大部分编辑都选择在稿件处理的关键节点检测。
如新到稿件查重, 可以避免在学术不端稿件中浪 费更多的时间; 送审前查重, 可以避免将学术不端 稿件送外审, 耽误审稿专家的时间; 而在录用前查 重, 则避免了将学术不端稿件录用发表; 刊发前的 查重, 则是最后一道关卡, 对于稿件是否存在学术 不端进行最后的检测, 避免漏网之鱼。
对于抄袭稿件查重率的界定,业界也没有定论, 基本是编辑部自行确定。通过调查发现( 表 10) , 有 23.63%的编辑认为稿件查重率大于 30% 算过度抄 袭,41.77%的编辑认为稿件查重率超过 20%就算过 度抄袭,但也有 27.85% 的编辑将稿件查重率大于 10%定性为过度抄袭。调查学术不端稿件占总来稿 的比例发现, 学术不端来稿在 5% 以下的占比最多 ( 72.47%) ,仅有 8.50%的刊物学术不端来稿在 10% 以上。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论
( 1) 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在科学研究中的角色 和分工不同,对学术不端的认知也有所差异。在所 有主要的学术不端类型中, 编辑认为抄袭剽窃他人 研究成果的不端行为最多, 但审稿专家认为篡改和 捏造数据的不端行为最多, 不过两者都认为一稿多 投或重复发表次之。
( 2) 在造成学术不端的个人成因中, 期刊编辑 和审稿专家的认知有所差异。前者认为职称晋升是 第一主因, 而后者认为科研考核压力是第一主因。 在环境因素方面,两者观点完全一致,都认为缺乏科 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和考核制度及监督制度的不完善 是主要原因,其次为学术不端的规范和制度不明确 及惩治制度的不完善。
( 3) 大部分期刊编辑和审稿专家都认为我国科 技论文学术不端现象严重, 且大部分对我国出台的 科研规范为“基本了解”。在审查稿件学术不端时, 审稿专家审查的占比低于期刊编辑。绝大部分期刊 编辑和审稿专家都认为应该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 监督检查和惩处, 针对学术不端稿件的防范和查处 应强调作者、编辑、审稿专家和科研管理部门联合 防治。
3.2 启示
学术不端牵扯的方面很多, 仅仅科技期刊论文 的发表就牵扯到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的学术不 端[17] 。本文仅研究了如何防范作者出现学术不端。 一般认为,作者出现学术不端是源头,防范的重点则 在编辑和审稿专家。探究学术不端出现的原由, 则 有制度因素和学术规范, 也有作者自身因素[7] 。因 此,建议从制度、学术规范以及作者、编辑和审稿专 家多角度综合防范学术不端, 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 学术环境。
3.2.1 从制度和规范建设方面防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职称晋升与科研考核的压 力、学术评价制度与监督制度的不完善等是造成学 术不端的主要原因。同时, 以往的研究也有很多指 向制度建设方面,如学术评价机制的错位和不合理、 规范制度的滞后、利益驱动等[17-19] 。此外, 本次调 查结果显示,并非所有单位都对学术不端采取零容 忍态度。因此, 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合理的学术不 端惩罚措施。建议各级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高校都能建立明确的学术不端惩治规范, 及时处理 发现的学术不端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应出台更加 明确合理的学术不端处罚制度、科研评价考核机 制和职称评审制度, 以此来共同防范学术不端的 继续发生。
3.2.2 从作者、编辑和审稿专家角度联合防范
本研究调查发现, 编辑和审稿专家都认为我国 学术不端现象严重, 但对于出台的科研规范大部分 在基本了解范围。因此, 建议科研教学管理部门加 大对科研规范的培训力度, 让科技工作者( 潜在作 者群体) 、编辑和审稿专家充分了解科研规范, 提高 科研规范意识和科研道德意识。在防范稿件学术不 端方面,编辑应建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学习相关规章 制度、熟悉学术不端类型和特征, 有能力、有信心审 查稿件的学术不端。建议编辑从来稿的学术不端检 测、投审稿平台和稿件基本信息方面进行综合审查。 同时,也要避免对于学术不端的误判,如多篇文献同 时引用同一文献引起的高复制比和常规概念描述、 由系列试验后续发表导致的高复制比、学位论文的 后续发表和会议论文在期刊上发表导致的高复制 比等[4] 。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 审稿专家对稿件学术不端 的审查意识低于编辑。建议编辑送审稿件时, 提醒 审稿专家审查稿件的学术不端。同时, 审稿专家也 应主动学习掌握相关的学术规范, 做到既能主动也 有能力审查稿件的学术不端。编辑通过查重软件容 易发现常规的抄袭和一稿多投, 但由于软件的局限 性,难以发现数据的捏造和篡改,也可能漏检内容抄 袭但文字复制比低的稿件, 此时应该发挥审稿专家 的作用。建议审稿专家根据学科知识和行业研究动 态,重点从内容抄袭、捏造和篡改数据等方面审查 稿件。

相关文章:CrossCheck检测平台及信息核实在学术不端防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