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危机及其治理

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危机及其治理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08-23 17:26:40

摘 要: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是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及其所在的学术环境三大核心因子构成 的统一体,各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一因子的改变都将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通过对我国 5 所高校学术型硕 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受学术道德教育、学术价值观、学术考核机制、学术监督力度及学术活动参与 度等因素的影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存在学术规范认知差异度高、学术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学术失范行为 普遍等问题。 对此,从创新学术道德教育模式、培育学术自律、完善学术制度、健全论文查重监督体系及营造学术文化等方面 提出治理策略。
1 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 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 强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 衰。”这足以解释环境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硕 士研究生抄袭论文、作假舞弊、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等学术道 德失范问题污染了风清气正的研究生学术生态环境,长此以 往将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 对此,本文在对 5 所高校学术型 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剖析造成研究生学术生态危机的诱因,并提出治理策略,以期促进研究生 教育的健康发展。
学术生态相关研究在国外开始较早。 Pater 等认为教育 生态模式是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最好希望[1]。 Elena 等指出 教育生态是由技术、社会、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因素决定 的[2]。 国内对学术生态的研究始于对教育生态学的深入研 究。 杨移贻提出学术、科研人员和校园环境构成了特有的高 校学术生态[3]。 刘贵华认为学术生态是以生态学科为基础, 再认识学术创新与发展的工具[4]。
学术型硕士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的主要组成 部分,也是学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同时是学术生态环境的 直接施力者和直接受力者,在整个学术生态中发挥着关键作 用,其学术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学术生态的健康发 展。 一名合格的学术型硕士,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遵守学术 道德规范,要保持动态平衡的学术生态环境,需要学术型硕士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中保持坚定信念,做到严谨治学、实 事求是。
2 调查对象和方法
我国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以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 并行实施为主。 因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不同,学术型硕士教 育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向理论研究,主要为了培养教师和 研究人员;而专业型学位教育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 才而设置,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由此可见,科学和学术更应 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所重视,他们应更忠诚并笃信科学探索 的学术秩序,对他们的学术道德要求也应更高。
因此,本研究将调查对象界定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 生,并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 5 所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分 析。 其中 Z 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K 大学 是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W 大学是全 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B 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T 大学是省属地方高校。 样本范围涵盖了国内硕士研究生培 养高校的主要类别,能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客观地反映我国学 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现状。
本次调查主要围绕学术型硕士个人学术价值观、学术能 力、学术环境及对学术失范的认知等方面设计自编式问卷, 旨在探究当前学术型硕士发表学术论文的主要目的与对学 术失范行为的归因。 调查正式测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 式,共发放问卷 1 000 份,剔除部分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 837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83.7%。 样本基本情况见表 1。 此 外,为了获得与本研究相关的客观支撑材料,本研究抽样访 谈了 20 名研三学生。
3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危机的表征
3.1 学术规范认知差异度高
优秀的学术研究者应对学术规范有清晰的认识,这是遵 守学术道德的前提条件。 研究显示,约 30%的被试认为“从 事学术研究不一定要遵守道德规范”,当其既得利益与道德 底线相冲突时会违反学术道德,存在学术失范风险。 性别、 年级与政治面貌均与学术规范认知存在显著差异(P0.05): 男性更可能违反学术道德;刚进入科研起步阶段的学术型硕 士对学术规范的认识程度较低,更容易违反学术道德;在遵 守学术道德方面,学生党员更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3.2 学术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调查问卷数据运用 SPSS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以 Cronbach's Alpha 系数法分析总问卷的信度系数,达到 0.80 以上,以三个维度为依据的分问卷信度系数达到 0.70 以上 (见表 2),问卷能满足研究的信度要求。 且总问卷与各分项 的相关系数均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见表 3),各项指 标均在理想范围内,因此本调查问卷也具有较好的结构效 度。
优秀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活力需要自由并包的学术 环境熏陶。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无从谈及大学, 甚至是大学发展。 调研显示,社会环境、就业形势与硕士研 究生学术生态存在相关,高达 71.28%的被试认为功利主义、 拜金主义“基本”或“完全”影响了学术环境。 有研究对学术 型硕士参加科学研究的学术动力进行排序分析发现,“有利 于毕业找工作、满足评奖评优条件”成为激发在校学术型硕 士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 可见,部分学生因此丢掉了追 求真理的探索热情和严谨创新的学术本真。
3.3 学术失范行为较为普遍
学术型硕士的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生态危机的具体体现。 教育部 2016 年第 14 次部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的《高等学 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列举了七大学术不端行 为[5]。 研究显示,约占 59%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曾在科研活 动中侵占窃取他人学术成果或调研数据,近半数学生会将转 引的文献篡改为直接引用。 可见,“抄近路走捷径”的学术道 德失范现象在多数高校普遍存在。
4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危机的诱因
4.1 学术道德教育模式单一
由于学术生态是不断发生变化动态发展的,新的因素出 现同时要求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要与时俱进。 反窥我国高 校现阶段所进行的学术道德教育多局限于学生群体,忽视了 学术前辈与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自身示范作用和学术道德行 为规范的载体建设,教育模式亟需改革。
导师对年轻学术人的学习成长至关重要,导师负责制下 的研究生培养,要求导师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指导学生做 学术,对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监督、规范其学术品行,且 师生间要有一定的交流互动。 硕士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是一 种精神存在,其具体实施与构建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然 而截至目前,高校缺乏针对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教育的综合性、专业性教材,尽管一些高校立足办学实际开 设了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课程,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4.2 学术价值观工具合理化
马克思·韦伯提出了“合理性” 概念。 他认为“工具理 性”是指用预期功利性目的来驱动行动;“价值理性”则强调 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 “价值理性”倡导的学术价值观 能加深学术人的自身信念与信仰,引导硕士研究生在日常学 术活动中遵守道德规范,促使学术人自觉走向学术的“善”。 而“工具理性”下的学术价值观会诱使个体冲破内在的道德 约束,走向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恶”。
学术型硕士在日常学术活动中,为实现自身目的、获取 不正当个人利益而发生的相关行为,都是“工具理性”导向下 的学术价值观的表现,是忽视学术研究真正内涵的消极价值 观的显露。 这种受工具合理化影响的学术价值观从源头上 腐蚀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
4.3 学术考核机制过于量化
一定学术评价考核体系是检测学术成果质量的必要工 具。 合理的学术考核指标能有效引导高校研究生自觉规范 研究行为,但我国多数高校采用量化的学术考核办法。 研究 显示,高达 75.18%的被试表示为了满足其所在院系对学术 论文开题、毕业的相关要求,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级别的论 文。
过于苛刻的量化学术考核标准,不仅与硕士研究生培养 目标存在矛盾,而且会适得其反。 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管理 人员将实际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学术评价管理上,从而放松 了对其进行学术道德教育约束。 另一方面,学生为了完成硬 性的学术考核指标,对科研成果的追求由质量变为数量,忽 视了学术研究的真正内涵。
4.4 学术监管力度薄弱
社会的转型亟需制度的更新,没有相关制度约束的“真 空期”阶段会给违反学术道德的研究生提供可乘之机。 从内容上看,学术“灰色地带”监管缺失,一些硕士研究 生会借助第三方机构完成学术研究的“最后一公里”。 从执 行上看,由于高校对学术法律制度的宣传和普及还不到位, 研究生法律意识未完全形成,制度的约束力大大减弱。 从问 责追究上看,高校为维护学校声誉,一旦学术道德失范现象 被曝光,通常首先作“内部处理”,这种“听之任之”的消极做 法会诱发学术道德失范。 学术惩戒威慑力不足会使得一些 硕士研究生“铤而走险”,做出有违法术道德的行为。
4.5 学术活动参与度低
在有序的学术环境中,硕士研究生的学术主体性是其自 我实现的重要保证。 主动融入校内举办的丰富多样的学术 道德讲座、学术论坛、学术道德执行评选比赛或学术会议,参 与学术活动,与同学、老师、学校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 不仅能够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兴趣,提高其学术素养,锻炼其 学术能力,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也有利于促进 其在实践中遵守学术道德。
但研究显示,近 80%的研究生“未参与过导师的研究课 题组”或“未在学术论坛上作报告”。 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 的自愿度和出席率都不高,多数将其作为“毕业的附加条 件”。 在漫长且艰辛的学术研究道路中,如学术型硕士不能 长期保持对学术探索的欲望和热情,不能主动参与学术活动 及科研实践,在量化考核、毕业就业的多重压力下,很可能通 过买卖论文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破坏有序的学术型硕士 研究生学术生态。
5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危机的治理对策
治理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可从硕士研究生、学术环境及 其所参加的学术活动等三个维度进行,每个维度又由多个因 子组成,每个因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作用方式,它 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着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的动 态变化与改进,并在不断适应和调整过程中达到学术生态各 因子的平衡与可持续。
5.1 以教为重,创新教育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 渠道[6]。 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教育是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应整合多方资源,加强协同育人。
在培养方案上,适当増设跨学科课程,培养硕士研究生 多向化思维,锻炼综合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内容 上,开展个性化的学术道德教育,应更注重对男性学术型硕 士的学术教育,对其学术规范要求应更全面;针对刚入学的 低年级学术型硕士,要全面讲解学术道德的知识体系和规范 体系,提升其认知水平;进一步强化党员学生的模范作用,以 自身的高认知去积极影响其他人。 在考核方式上,真正做到 因材施教。 文科专业可适当增加论坛讲座、学术研讨等环 节;理工科专业可增加过程考核,锻炼其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的能力。
5.2 以德为先,培育学术自律
培育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自律意识与学术德性是治理学 术生态的关键。 学习是养成德性的前提,在学术共同体的融 合交流下,硕士研究生作为高校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 分,首先要理性认识学术规范的本质、价值及意义。 基于理 性思考,硕士研究生应树立忠于真理、严谨治学的基本精神 气质,以德润心,以知促行。
学术自律的培育需依托实践活动,硕士研究生要在修身 治学的实践中,既尊重客观实践,又慎独律己,借助细致的实 验和严密的分析获取学术成果,将习得的学术道德准则和规 范运用于日常学术活动中,加强知行合一,培育自律意识,在 挫折面前,不因主观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恣意妄为。
5.3 以法为纲 完善学术制度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道德约束机制,用刚性的制度约束研 究生的学习行为[7],可有效保障和谐的高校学术生态环境, 以制度规范来化解学术道德风险不仅具有硬性的教化功能, 也能充分体现对硕士研究生的柔性感染功能。
加强过程考核,根据学科特征与培养方式制定独特的学 术评价制度。 针对人文社科类硕士研究生,构建多维度的考 评体制,可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表现、与导师的互动程度及 科研实践活动参与度;针对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将其参与的 国家级比赛、可量化的研究成果按一定比例进行定量评价。 此外,提高现有学术道德规范制度的“落地程度”。 我国现有 的法律体系中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规定还不够全面具体, 从而降低了学术道德失范的“风险成本”,因此,制定出台一 套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5.4 以管为骨,健全监督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决定意识。 如果高校及社会 监管有力,则会对学术型硕士遵守学术道德形成严密的束缚 圈。 因为,以学术环境来完善学术监督机制是必要一环。 首先,健全诚信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学术诚信监 督体系仍存在一些漏洞。 在大力倡导法治、诚信的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背景下,将学术型硕士在校与导师互动交 流情况、参与学术活动情况、思想政治情况等记录纳入个人 档案,作为社会用人单位的必要参考文件。 其次,拓宽举报 路径。 除传统举报方式之外,更要借助社会力量,健全学术 监督机制。 社交媒体、网络舆论等自媒体应多方协同,一方 面明确正向标杆,弘扬勤奋务实的学术型硕士;另一方面用好反面典型,以制约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 最后,明确监督 职责。 由于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多实行“导师负责 制”,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导师的职责,因此高校要 明确导师的责任,调动导师培养学生学术道德品质的积极 性。
5.5 以文为蕴,营造学术文化
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高校是文化创造和传播 的重镇,文化是高校内涵建设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优良学 风的必要条件。 充分发挥高校育人育德作用,切实将高校学 术道德教育贯穿到硕士研究生日常科研实践的各环节,激发 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和学术热情,营造宽容并包的学术环境。 加大学术道德辐射离不开各方行为效用的最大化。 高 校应进一步增强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的弹性设置,加强高校 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协调配合。 校级学术委员会应更注 重顶层设计与职责梳理,院级学术委员会应注重以点带面, 结合院系实际对本院硕士研究生进行专业性的学术道德规 范培训。

相关文章:欧美主要国家治理学术不端的举措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