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高校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08-28 19:14:19

一、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一)社会学眼中的失范行为
“失范”(anomie),亦称“脱序”,西方社会学术 语。由于论文查重社会规范失调产生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群体 反常状态,即在一个社会中缺乏人们可以共同遵守 的行为准则之意。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首次将社 会失范引入社会学之中。他借此概念用来表示一种 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失去规范与制度,因而 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后来,美国社会 学家默顿对失范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认为失范 的含义是社会目标与达到该目标的准则之间缺乏一 致性,他是文化体系与社会结构脱节的必然产物。 简单来讲,失范是社会所倡导的文化目标与现 实这些目标的合法的制度化手段之间的断裂或紧张 状态。从更为深刻的角度来说失范应该包括两层意 思:一层意思是传统的规范的失效,如生活方式的改 变、伦理道德的失效、宗教信仰的改变、语言文字的 改变以及内在社会民众心理的变化。第二层意思包 括新的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没有形成或 成熟。人们并不自觉的受到流行文化的支配,却没 有完全认同这种规范。
(二)学术研究中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
学术道德中的社会异常行为、越轨行为同正常行为 一样,是社会结构的产物。我们不能将越轨行为形成的 原因仅仅局限于生物本能与社会约束之间的永恒冲突 之中。某些社会结构怎样对待特定人群施加明确压力,从而形成行为越轨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社会和文化的结构分析中,两个因素最为重 要。首先是由文化确定的目标、兴趣,对位于不同位 置的社会成员都是合法的。其次是社会认为合法、 为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方法的选择范围受到制度 化规范的限制。这就引导出了下面的中心假设:失 范行为可能是文化确定的激情与实现这些激情的社 会结构互相分离的表现。因而,从社会学视角中看 到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总体上来说就是社会成员愿 意追求社会结构规定的目标,但无法通过制度化的 手段来实现它时产生的断裂现象。也就是默顿所说 的“文化所诱发的过高愿望同阻止这些愿望实现的 社会结构障碍之间”的断裂。默顿指出个人适应这 种断裂通常会采取五种不同的方式,将默顿的理论 用于分析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具体表现在:
1.遵从型,即接受社会倡导的目标,也采取制度 化的手段,这是最常见的方式。也就是说高校学术 研究的主体,这部分学者和教师本身热爱学术研究, 并且也很有能力,一直勤勤恳恳地在耕耘着,同时也 收获着。但由于利益分化造成了许多相关的机构如 学术期刊、出版社、课题审批单位等的权利寻租,造 成了真正的学术科研成果无法发表或者推迟发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学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也在利 益分化的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价值空间,将自己的 论文及学术成果变成了商品。这就使得本来处于遵 从型的个体应对这种断裂也出现了失范行为。
2.隐退主义,即对水倡导的目标与制度化一概 加以拒绝。由于高校科研压力,除了要进行相应的 教学常规工作之外,还要进行科研工作。这虽然是 无可厚非的,但对于一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术 兴趣的降低,学术生命无法持续因而无力完成科研 任务,即使教学经验丰富也无法通过其他工作来替 代科研压力,有些学校还有末位淘汰的机制,大多的 考核标准也以科研为主,所以一部分学术群体中的 人被迫选择改行。
3“. 创新型”,即接受社会倡导的目标,而拒绝采 用制度化的手段。“创新”是人们对于因结构而引起 的失范性紧张作出的最普遍的反应。同样在高校任 教,评职称、评优、评各种荣誉都和科研紧密相连。 这部分高校群体苦于自身科研能力不强,同时生命 历程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使得他们非常渴望得到 社会倡导的目标即高职称,荣誉等,但他们无法通过 制度化的手段合理的获得,加之不愿意离开高校。 他们在失范的压力下,被迫采用非法的手段去减轻 失范性的紧张。
4.形式主义(仪式型),即采用制度化的手段,但 拒绝社会倡导的目标。人们由于接受了正统手段但 由于所受的社会化教育或由于缺少社会接触的机会 从而没有接受正统目标的场合时,“形式主义”就会 发生。高校中有一部分群体,并不想通过非制度化 手段来获得更高的学术荣誉,而是通过这一手段来 完成每年的科研任务,并不把科研当成是重要的目 标,而是按部就班的完成高校硬性的规定,获得基本 的从教资格而已。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高校中有一 部分教授群体仅仅为了完成任务量而进行科研了。
二、社会学视野下的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社会竞争机制的泛化是学术道德失范的深 层原因
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变化表现为群体的发展变 化,又是推动群体发展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群体 的历史演化反映了社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由集中到分散的演化过程。
另一方面,群体的演化也会导致社会的发展与 变化。学术群体研究方向也顺应社会发展,促进社 会变化与发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研究的方 向也主要指向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研究滞后使 得社会中的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这种 相互作用是学术道德失范的深层动因。
(二)高校学术群体内部分化造成了学术道德滑坡
社会群体分化包括群体功能专门化和群体地位 多样化。社会群体功能专门化是指原来同时承担多种功能的某种多种功能的某种社会群体变为承担专 门或单一功能的多种社会群体或正式组织。分化的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自然因素,另一方面基 于社会因素。而高校群体内部分化的主要原因来自 社会因素。由于高校评价体系中采用全员科研评价 机制,只有职称的差别评价而没有考虑到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等个体因素。更因为教学能力较强而科研 能力较弱的群体成员得不到合理的评价,甚至没有 替代科研能力不足的相关的评价机制,造成了群体 内部规范丧失了正常的调节功能,导致失序。群体 内部发生分化,学术道德滑坡。
(三)社会结构与内在行动之间的二元性造成了 学术道德失范
外在于个人的宏观社会现象与内在于个人的微 观社会现象构成了社会结构与行动之间的二元性, 而这种二元性促使高校学术群体需掌握和估量他们 的生活脉络,累积他们的相互知识,对于这个群体适 应环境并确保行动的成效和效率至为重要。在这个 估量和掌握的过程里,并不存在任何的标准答案或 最后的判断者所建立的相互知识是否恰当,他们只 能在与他人的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反身的监视,观 察别人的反应,并自我修订这些知识。也就是说,行 动者只有在实践里测试掌握的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 或形式。另外,行动者所掌握的这些形式也就是相 互知识也正指引着和建构着他们的进一步行动。
三、社会学视野下的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确立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高校内部秩序中要建立学术文化个性,去 行政化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虽然学术的本质是相 同的,但是,表现在各个学校的学术文化却千姿百 态,各有特色。在各具特色的学术文化中,去除过度 的行政管理的色彩,将学术审批还给高校,让更多公 益性质的学术研究能够有生存空间,而不是仅仅符 合经济发展的方向,对于更多的有意于人类长远发 展的学术研究而短期内不能见效的一些学术研究也 能有足够的生存空间,这样就可以缓解社会失序带 来的紧张。
其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师群体的自我修养。 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促进学生的真、善、美,最大限 度地发挥他们的天资与智力。要进一步确立学术主 体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教师群体需要进 行自我修养。
(二)积极关注利益分化对学术道德失范的诱发 作用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各社会群体矛盾凸显期,利益矛盾和利益分化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社会评 价标准也是群体分化的动因之一。高校学术群体的 利益分化使得学术研究成为评价群体内部成员的唯 一标准。势必会造成群体内部压力,为了缓解结构 带来的紧张就会出现前文提到的五种失范行为。从 社会结构的失范出发来分析个体失范的行为,是默 顿研究的主要成果。从默顿的理论出发来反思中国 社会高校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也可以看到外部社会 结构引发的压力。不平等待遇是会直接影响群体中 个体的生活机会,而缓解这一压力需要重新制定高 校评价机制,除了要促进学术研究的繁荣,还要注意 不同文化领域的区分,同时也要缓解这一过程中产 生的压力,让群体中的压力可以通过结构的调节得 以释放,从而减少个体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三)积极推进体制理性化进程,避免竞争机制 泛化
体制与生活世界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角度来 说体制的发展是要依靠生活世界赋予符号意义的。 高校学术群体属于表现型群体。表现型群体更多的 是表现国家制度、性质,帮助实现国家的某种目标。 他同其他利益型群体不同,这些群体不应该以获得 经济利益为目标,因而不应将更多的竞争机制引入 进来。这种竞争机制的泛化,导致了群体内部成员, 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放弃群体目标,从而导制社 会失范的产生。生活世界理性化使得不同意识和范 畴中的事物有着各自不同和相应的标准,个人的理 性认知能力和自主性的增加导致社会体制日益复杂和扩张及泛化,社会结构的复杂情况需要更为理性 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
学术道德建设的困境在于剖析传统到现代社会 转接间个人的种种适应上的问题,在进一步分析这 些问题的同时,从生产模式和生产关系之互动的角 度来剖析制度如何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商品化,使 得现代人处于一种疏离的状态,也是马克思社会学 思想最为深刻之处。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推进学术制 度建设,促进体制理性化使高校学术群体的群体目 标与群体实现的手段能够有效地对接,使群体实现 手段多样化,生活世界的理性化促进社会体制的理 性化,避免市场机制控制生活世界的各个领域,真正 地实现学术自由,促进高校学术群体的集体信仰的 价值回归。

相关文章: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成因及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