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引文校对

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引文校对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09-04 12:00:38

[ 摘 要 ]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社科类学术期刊论文查重引文校对的质量不容乐观。期刊引文的错误主要表现在 4 个 方面 :出处错误或未予注明 ;引用内容不全和词语误用 ;间接引用和化用不当 ;著录格式不合规范和违反著作 权法。编辑要增强责任意识,坚持审慎原则,通过交叉校对和事后审读等多种方式来提高校对质量。
《期刊出版质量管理规定》 第 3 条规定, 期刊 的出版质量包括内容、 编校、 设计、 印制 4 个方面, 其中有一项不合格的, 期刊质量即为不合格 ; 第 5 条规定, 期刊编校的差错率超过 3 的, 其质量为 不合格。 新的《报刊质量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规定报刊差错率不超过 2 , 其质量方为合格。 报 纸期刊的编校质量日益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 对差 错率的要求越来越严。 学术期刊是学术交流与传播 的载体, 其学术性和严肃性决定了校对工作的重要 性, 校对的好坏直接影响期刊的质量。 笔者从事高 校文科学报编辑工作多年, 拟结合自身编辑实践, 谈谈社科类学术期刊引文校对工作的重要性、 引文 错误类型和应对策略, 以抛砖引玉, 就教于方家。
1 社科类学术期刊引文校对工作有待加强
2016 年江苏省首次开展社科类学术期刊出版 质量综合评估, 参评期刊共 120 种, 其中编校质量 无差错、 优秀、 良好、 一般和不合格的分别占 2%、31%、 37%、 18%、 12% [1]。 差错率执行期刊行业的 基本标准, 超过 3 为质量不合格, 差错率在 2 — 3 之间为质量一般。 若按新的《报刊质量管理规定》 (征求意见稿) 规定的万分之二的红线, 不合格的期 刊将高达 30%。 江苏省是一个文化大省, 出版资源 丰富, 社科类学术期刊编校质量尚且差强人意, 全 国学术期刊的现状更是不容乐观。 当然, 引文校对 质量不能与编校质量完全画等号, 但它是编校质量 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对于正文的其他内容, 引文是 校对的一个盲区 [2]。 引文若出现错误和遗漏, 不仅 诬古人, 而且惑来者, 应该引起期刊编辑的高度重视。 制约学术期刊引文校对质量提升的因素主要有 5 个方面。
期刊审稿制度。 学术期刊关注学术前沿, 注重 学术创新,“三审” 的主要内容是有无政治错误和泄 密问题, 论文是否达到国际(内) 先进水平。 学术 期刊对稿件学术评价的重点是选题的价值、 观点的创新性及论证过程的严谨性, 对于论证的依据多强 调充足性, 注重文献的征引数量, 而对引文的关联度、 正确性关注不够。
编辑学术素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文史哲是 不分家的, 偏安于知识的一隅很难胜任社科类学术 期刊的编校工作。 虽然业界对编辑的学者化早已形 成共识, 这些年来学术期刊编辑的学历层次和结构 有了很大改善, 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文献呈现方式。 与原始文献相比, 电子文献、 影印文献、 转引文献等难免存在内容方面的错漏, 其真实性和权威性就打了一些折扣。 编辑获取原始 文献的难度要比作者大很多,“校是非” 的难度也随 之增加, 这自然会影响引文校对的质量。
作者的引文意识。 有些作者忽视引文, 如有来 稿在论及龚自珍词对屈骚精神的接受时, 引用了班 固的《离骚序》:“今若屈原, 露才扬己, 竟乎危国 群小之间, 以离谗贼。” 将“扬己” 误写为“扬已”, 后面在分析班固的评语时又用的是“露才扬己”, 可 见作者不是不懂这个词, 而是没有认真校对原文。 作者引文意识的淡薄, 直接增加了编辑校对的难度。 责任追究制度。 期刊出版实行编辑责任制度,《期 刊出版管理规定》 第 26 条规定 : 因为刊载内容不真 实、 不公正, 致使他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 期刊 出版单位应当公开更正, 消除影响, 并依法承担其 他民事责任。 但是对于直接责任人, 则没有责任追 究的明确规定。 实践中, 若出现编校方面的差错(如 署名、 性别或作者单位错误, 侵犯他人著作权等), 期刊社多采取在最近出版的一期期刊上公开更正和 致歉的方式, 而对直接责任者只是进行无关痛痒的 口头批评。 相比之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 要严厉 得多, 对 1 年内 3 种以上图书不合格或者连续两年 造成图书不合格的直接责任者, 给予注销职业资格, 3 年之内不得从事编辑工作的处罚。 追责制度的缺失 是制约期刊编校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2 社科类学术期刊引文错误的常见类型
2.1 引文出处错误或未予注明
有论崔颢、 李白黄鹤楼诗歌之优劣的博士稿件, 在谈到后代拟诗的互文性时提及顾况的诗歌《黄鹤 楼送孤独助》。 所送为人,“孤独” 明显是“独孤” 之误, 编辑不难发现。 但若止步于此, 就会遗漏另 一处隐蔽的错误。 笔者上网搜索, 发现顾况的诗题 实为《黄鹄楼送独孤助》。 经与作者联系, 证实有 误, 不同的顾况诗选均作“黄鹄楼(歌) 送独孤助”,作者解释说引用的是《黄鹤楼诗词曲选详注》 一书, 话虽如此, 但不能将错就错, 以讹传讹。
这里涉及版本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中存在“一 文多本” 现象, 文学编辑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比 如《红楼梦》 的版本分为两个系统 : 一是 80 回的脂 评抄本系统, 有甲戌本、 己卯本、 蒙府本等十几个 版本 ; 一是程伟元、 高鹗整理的 120 回印本系统, 又分程甲本和程乙本。 各版本的文字稍有不同, 有 时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如脂评本第 8 回写“只见 黛玉摇摇地走了进来”, 程甲本写的是“只见林黛玉 摇摇摆摆地走进来”, 虽然只多了“摆摆” 两个字, 对人物情态的刻画却是天壤之别。 又如《水浒传》 有繁本、 简本之分, 还有金圣叹批评本。 金圣叹腰 斩水浒, 不仅大幅度删减了情节, 改变了宋江形象, 而且细节刻画很到位, 常有点睛之笔。 不同版本的 价值各不相同, 对文章观点所起的作用可能不一样。 作者在引用原文时若没有注明版本, 编辑应告知作 者补充参考文献。 对古文中常见的“异文” 现象, 作者可采用文后注的方式, 对自己的取舍予以解释、 补充或说明。
2.2 引文内容不全和词语误用
引文内容的校对是重点, 涉及很多方面, 以下 择要举之。
一是文言引文里出现阿拉伯数字。 不少编辑为 了追求期刊体例的统一, 将文稿中的数字全部改为 阿拉伯数字, 而不管作者是否引用古籍。 如 :“昭君 年 17(十七) 时, 颜色皎洁, 闻于国中。” 这种处 理实在欠妥, 既看起来别扭, 又与古籍实际情况不符。 二是繁简字转换不当。 作者在使用繁简字转化 系统后没有认真校对, 应该简化的字没有简化, 如 藉(借) 以、 彙(汇) 编 ; 更多的是不该简化的字 简化了(主要是多音义古字), 以致词义淆乱, 如干 (乾) 道。 简化字分为“可作简化偏旁用” 和“不作 简化偏旁用” 两种,如“撝” 可简化为“ ”,但“漝” 不能简化为“氵习”, 编辑对此不可不察。 另外, 还有 异体字问题,如詠(咏)、勅(敕)、疋(匹)、妬(妒)、 拏(拿)、 稜(棱) 等, 有一定的迷惑性, 编校时切 忌走马观花。
三是词语误用。 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语和句子 一定要擦亮眼睛, 比如 :“千里搭长棚 , 没有个不散 的筵席”(《红楼梦》 第 26 回), 小说人物红玉引用 的是俗语,不少作者将“筵席”写成“宴席”是错误的。 又如冯梦龙《醒世恒言》 第 35 卷 :“天下无有不散筵席, 就合上一千年, 少不得有个分开日子。” [3] 可 见, 这一俗语至少明代已有。 再比如 :“物事颠簸, 终归平衡 ; 人间得失, 悲喜转换。 萧索尽头是寥廓, 春在村头荠菜花。” 这段话很有哲理, 乍看没有问题, 但其实是“春在溪头荠菜花”,语出辛弃疾《鹧鸪天》: “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就要求编 辑具备扎实的文史功底, 万一遇到拿不准的文字, 要养成动手勤查的习惯。
四是引用的内容不全。 比如“作者之用心未必 然, 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这是清代学者谭献关 于文学阐释的著名论点,有的作者引为“作者未必然, 读者何必不然”, 意思没有什么不对, 但既然是直接 引用, 就应该是原文。
五是阙文和衍字。 如有作者论清初沈谦的诗歌 创作仿效唐代诗人李贺, 引用了沈谦《铸钟词》:“安 平寺前人如林, 洪炉高峙青山岑。 百夫并力大风急, 江潮夜吼苍龙吟。 须臾火举若鸣鼓, 铜精土结为白 虎。 沙树萧萧绿云吐, 抉炉液走如长虹, 鲁般公输 用力同。”“沙树萧萧绿云吐” 之前其实缺了一句“山 亭蔼蔼紫雾横”, 诗歌的意脉被人为隔断, 应该很容 易发现, 但编辑若只顾查找错别字就会不经意间跳 过去。 所以, 编辑在校对时一定要通读校稿, 切忌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归根结底, 编辑要注重自身的文史知识积淀, 否则连错别字也挑不出来,比如庭帷(帏)、虞侯(候)、 宴(筵)席、嚎啕(号咷)等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很难辨别。 另外, 要掌握一定的校对技巧, 比如《昔 思君》:“昔与我兮如影随形, 今君与我兮如瓶落井。 昔君与我兮磁石引针, 今君与我兮丝弦脱琴。 昔君 与我兮山陵不移, 今君与我兮霜露易晞。” 诗歌的形 式规整, 内容前后对举, 不难发现第一句缺了一个 “君” 字。
2.3 间接引用和化用不当
直接引用容易引起校者的注意, 认真核对原文 即可, 但对于间接引用和化用, 编辑常常忽视, 只 看语句是否通顺。 比如“以‘波涛如铸、 山河如怒’ 的‘象’, 表达山河之思、 家国之‘意’” 这段话看 似通顺其实是有问题的。 语出元代张养浩《潼关怀 古》:“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 西都, 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 百姓苦 ; 亡, 百姓苦。” 首先, 是波涛如“怒”, 而不是如“铸”; 其次,“波涛” 和“河” 意有重复, 当是作者记忆之误, 或没有理解所致。
又比如 :“中华千年, 每一辈文人雅士, 寒窗十 年饱尝艰辛, 或一举功成名就, 看尽长安花 ; 或放 逐山野之间, 仰天大笑出门去, 不做胸无大志的蓬 蒿客。” 其中“看尽长安花” 和“蓬蒿客” 分别化用 了孟郊《登科后》 和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化用 本身没有错误, 但“功成名就” 和“放逐山野” 两 种人生对举, 后者与李白诗的本意相违, 易产生歧义。
2.4 引文的著录格式不合规范
文后著录的参考文献是为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 果, 减少论述篇幅, 便于作者查询 [4]。 在编校工作中, 一定要纠正“内容为王”, 著录格式不重要的错误思 想, 要像校对正文一样认真校对参考文献, 不能掉 以轻心。
首先要检查著录格式是否规范。 GB/T 7714— 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已经于 2015 年 5 月 15 日发布, 并于 2015 年 12 月 1 日实施。 有 些新规往往为编辑所忽视, 如 :“期刊中析出文献的 页码” 是必备的著录要素 ; 无责任者或责任者情况 不明的文献, 采用著者—出版年制著录等。
更重要的是检查著录内容是否正确。 有的是常 识性错误, 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地址实为桂 林, 作者往往误写成南宁。 有的则不易发现, 如“沈 善洪 . 蔡元培选集(上卷) [M]. 杭州 : 浙江教育出 版社, 1993 : 11” 就存在问题, 无论蔡元培选集的 编选者是谁, 其作品著作权人只能是蔡元培, 而不 可能是他人,应改为“蔡元培 . 蔡元培选集(上卷)[M]. 沈善洪, 编 . 杭州 :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 11”。 又比如“梁启超 . 梁启超选集 [M]. 上海 : 上海人民 出版社, 1984: 11”, 虽然著作权人的著录没有错误, 但既然是选集, 就有编选者, 其智力劳动也应该得 到尊重, 应该把编选者添补上去。
我国《著作权法》 规定演绎作品(主要是改编、 翻译、 注释和整理四种) 的著作权归属于演绎人, 汇编作品的著作权由汇编人享有(作品选集则不同)。 明乎此, 就不会有著录错误。 如《文心雕龙义证》 的作者是詹锳, 把文献的主要责任者著录为“刘勰” 或“刘勰、詹锳”都是不对的,正确的应该是“詹锳 . 文 心雕龙义证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 8”。
3 提高社科类学术期刊引文校对质量的策略
3.1 编辑要增强责任意识
在期刊生产流程中, 校对是编辑后、 印刷前的 最后一道质量把关工序, 学术期刊应该高度重视校 对尤其是引文校对工作。 有的编辑以作者“文责自负” 为借口, 对稿件中的引文不做认真的校对或者 只做简单的错别字校正, 这是推诿责任的错误做法。 这既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也是对期刊的不负责任。 事实上,“文责自负与编辑责任、 作者的权利和义务 与编辑的权利和义务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5], 二 者很难厘清。 文章一旦公开发表, 对于引文内容的 错误, 作者和期刊就是连带责任关系。 引文的错误 造成期刊的硬伤, 降低其学术品位, 最终将导致学 术期刊公信力的丧失。 所以责任编辑一定要有担当 意识和工匠精神, 要像打磨工艺品一样对稿件全部 内容进行仔细编校。
3.2 坚持审慎原则
对于引文中出现的明显错误, 如繁体字简化不 当, 文言文句读错误, 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等, 编 辑应该及时更正。 但是对于拿不准的内容方面问题, 囿于学识, 编辑应该慎重其事, 不能犯想当然的错误。 比如杜甫的《梦李白》(“死别已吞声”) 五言十六句, 因为语句顺序不同, 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文本:主流本、 黄生本和仇兆鳌本, 它们的形态对应于不同的文学 阐释 [6], 如果仅仅发现来稿中所引内容与我们熟知 的文本有不同便贸然予以“改正” 的话, 就会贻笑 大方, 须慎之又慎。
3.3 采用互校方式
由于编制、 经费等方面的原因, 学术期刊社大 多没有设立专职校对人员, 采用“编校一体” 模式。 责任编辑一般负责几个不同学科的栏目稿件, 受所 学专业局限, 栏目编辑难免会存在一些知识盲点 ; 而且一人通校容易产生审稿疲劳, 对文中错误往往视而不见。 有鉴于此, 编辑互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 方法。 不同编辑在交叉校对的过程中, 其知识、 经 验和技能形成“合力”, 可以弥补各自短板, 从而提 高校对质量, 也有利于编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实 际工作中, 一般可在二校时两名责任编辑交换稿件 进行互校。 由于互校变相增加了工作量, 加上不是 自己所负责的栏目稿件, 能否“视若己出”, 尽职尽 责, 就要编辑扪心自问了 ; 不可否认的是, 人都有 懒惰和依赖心理, 多寄希望于他人发现错误, 所以 反倒可能导致一校质量的下降。 要保证交叉校对的 质量, 就要求编辑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集体荣 誉感。
另外, 三校以后, 最好把文章清样发给作者校对。 作者发挥自己专业优势来查缺补漏, 同时把编辑校 错的地方修正过来, 实际上是筑起了最后一道“防 火墙”。 有的期刊编辑部为了赶出刊进度, 或者有的 编辑嫌麻烦, 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
3.4 坚持审读制度
《期刊出版管理规定》 第 45 条明确规定, 期刊 出版管理实施期刊出版事后审读制度。 实际上, 由 于经费归口管理的掣肘, 学术期刊事后审读制度往 往难以为继。 如果说, 编辑互校和作者校对是事中 监督的话, 期刊审读则属于事后监督, 虽于当期期 刊无补, 但对改进期刊编校质量无疑是不可或缺的 重要一环。 学术期刊应该坚持审读制度, 聘请资深 编辑、审稿专家为审读人员, 让他们定期在杂志选题、 内容、 版式、 编校质量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 改进期刊工作。

相关文章:学术期刊经典论文的评价指标——经典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