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10-20 14:30:58

摘 要 :对南京林业大学 2009 — 2018 届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 ,从对毕业设计预期的学习目标 、毕业 设计选题和实施 、对毕业设计整体组织的改进 4 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分析毕业生的内在需求 。 从学生的内 在需求出发 ,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 ,从毕业设计选题多元化 、管理制度化 、指导模式差异化 、成果多样化和考核 过程化对毕业设计进行改革探索 ,旨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
关键词 :测绘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查重 ;调查分析 ;改革探索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1‐3] ,社会对测绘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 ,毕业设 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 )的改革势在必行 。 通过改革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使毕业生更好地迎 接技术革新和拓展测绘成果的应用 。
有同行基于“互联网 + ” 、信息高速发展时代背 景下 ,从选题 、改善毕业设计过程控制 、规范管理 、 端正学生态度等方面来提高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4‐5] 。 也有从强化监督检查 、提高学生和教 师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课题紧跟社会需求来 改革和完善测绘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环节的[6‐7] 。 其 他专业有的探讨多学期 、多阶段的本科毕业设计新 模式[8‐9 ] ,有的探索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为基础的 本科毕业设计模式[10‐11 ] ,有采取跨专业毕业设计团 队教学模式的[12 ] ,有构建产学研融合的毕业设计模 式的[13] 。 有从大学生理论需求出发 ,探寻激发大学 生自身的设计精神和创新欲望来提高毕业设计质 量的[14] 。 已有研究主要在社会需求和时代背景下 来探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和对策 ,少有从毕 业生的需求出发来探讨的 。 本文基于对毕业生的调查和统计分析 ,从毕业生的内在需求来探讨提高 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
1 测绘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调查与分析
对 2009 — 2018 届测绘工程专业的 508 名毕业 生进行调查 ,从对毕业设计预期的学习目标 、毕业 设计的选题和实施 、对毕业设计整体组织的改进 4 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
1.1 毕业设计的预期学习目标
从希望通过毕业设计学到什么的调查结果看 , 学生认为主要是能力和知识两个方面 。 能力包括 : 认真完成任务的主动性 、严谨的科学态度 、勤奋刻 苦的钻研和探究精神 、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合作 、 沟通 、口头表达 、动手和时间规划的能力 ,自学 、自 控和自我反省能力 ,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搜集和查阅资料 、写作 、WORD 排版和 PPT 制作等日常软件的使用能力等 ;专业知识包括 :仪器和软 件的操作和使用能力 ,系统梳理和巩固已学专业知 识的能力 ,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 ,综合运用专业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拓展视野和学习新知识的 能力 ,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研究问题的方法等学术素 养和科学方法等 。 创新意识 、思维和能力 ,将创新 精神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 纵观毕业生的期 望 ,综合能力的提高是第一位的 。
1.2 毕业设计选题
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式进行统计(见图 1 ) ,学 生和老师双向选择所占比例多年平均值为 70% ,由 2009 年的 21% 上升至 2018 年的 89% ,而统筹分配 比例的平均值为 27% ,从 74% 下降到 11% ,存在极 少数的其他人代为选题的情况 。 双向选题成为主 要的选题方式 ,说明有更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 方向与课题相吻合 。
学生喜欢的题目类型较稳定 ,主要集中在应用 类 ,多年平均占比达 55% ,标准差为 7.67 ,研究类和 综合类的多年平均占比分别是 31% 和 14% ,标准差 分别为 4.88 和 7.23 。 据统计 ,教师出的题目 50% ~ 60% 属于应用类 ,与学生所喜欢的题目类型吻合 度很高 。 应用类毕业设计主要集中在测绘工程项 目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自然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 、 常用测绘软件的设计开发等 。 研究类和综合类多 为探讨测绘相关的前沿热点问题 、测绘技术和科技 成果在新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等 ,如倾斜摄影测量 、 三维建模 、视频 GIS 、不动产登记 、激光雷达等 ,人口 老龄化 、二孩政策 、共享单车等的时空变化研究 ,基 于位置服务的手机 APP 的开发与实现等 。 在选题时(见图 2) ,平均只有 19% 的学生熟悉 毕业设计的内容 ,且呈负增长趋势 。 47% 的学生仅 仅是了解 ,呈小幅增长的趋势 。 还有 34% 的学生不 太了解毕业设计内容 ,趋势平稳 ,这一占比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调查中 ,平均 37% 的 问题在于缺乏专业知识相当 。 不同年份的比例相 差较大 ,对课题熟悉的学生占比较低 ,主要原因在 于前沿热点问题 、测绘技术和成果应用到新领域的 课题较多 ,不同年份所占比例不同 ,传统的课题占 比小 ,并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 。
1.3 毕业设计实施阶段
毕业设计实施阶段包括开题报告(包括文献综 述)的撰写 、方案设计与实施 、论文的撰写与修改和 完善 、毕业答辩和材料提交等 。 用 3 个月以上完成 毕业设计的学生 ,平均半数以上 ,最低比例 33% 发 生在 2012 年 ,最高 74% 是 2015 年 。 平均 39% 的学 生花费 2 ~ 3 个月 ,最低比例 18% 发生在 2015 年 , 最高 64% 是 2012 年 。 以上两类学生的占比此消彼 长 ,也就是说 ,93% 的学生花费 2 个月以上完成毕业 设计任务 ,7% 的学生仅花 1 ~ 2 个月 。 择业 、出国准 备和考研需要花费学生不少时间 ,另外 ,毕业设计成绩不能作为用人单位或考研录取学校的考评指 标 ,导致学生不重视 ,这两大因素导致学生花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有限 。
毕业设计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调查中 ,缺乏 专业知识占比的多年均值是 37% ,其次是占比为 28% 的收集资料困难 ,再次是与指导老师交流不够 的占比 12% ,其他占 23% ,主要问题在于专业知识 缺乏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 。 毕业设 计质量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是 :平均 41% 的因素是 学生自己 ,指导老师和收集资料分别占 28% 和 20% ,仪器设备和周围环境分别占 8% 和 3% ,学生 自己和指导老师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
标准差介于 2.38 ~ 8.42 ,说明不同届的问题都差不 多 ,软硬件的改善勉强与学生期望值的增长相当 。
1.4 对毕业设计整体组织的改进意见与分析
改进毕业设计整体组织的调查意见集中在制 度建设 、教师和学生 3 个方面 。 制度建设有 :提前开 始毕业设计 ;增加题目 ,让学生有更多的选题机会 ; 区分题目难易程度 ;增加论坛以方便交流 ;多样化 的毕业设计成果呈现方式 ;加强学校的监督检查力 度 ;更新仪器设备 ;完善仪器设备借还制度 ;购置图 书资料和电子资源 ;严格落实毕业设计的原创性 ; 建立全过程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方式 。
对老师的期望主要为 :希望任务书中的内容更 详细些 ,老师的执行 、指导和检查力度更强些 ,平时 交流更畅通些 。 对学生自身的建议包括提高自我 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仪器和软件的操作 熟练度 ,纠正程序的漏洞 ,完善系统的功能 ,比较多 种实验或设计方案 ,充实论文内容 ,深入研究课题 , 加强语言组织和论文撰写的能力 。
2 测绘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 ,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 ,从毕业设计选题多元化 、管理制度化 、指导模 式差异化 、成果多样化和考核过程化对提高毕业设 计质量进行改革探讨 。
2.1 毕业设计选题多元化
1)出题方式多样化 。 教师出题 、学生和教师探 讨协商 、学生自定 3 种出题方式并举 ,既体现了社会 需求和教师的研究方向 ,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 识 ,学生对毕业设计内容的兴趣指数也会大大提 高 ,责任感得到增强 ,学生自然更有学习的主动性 与积极性 。
2)课题来源多元化 。 课题主要来源于学生实 习单位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新 问题 、学生申报的创新创业类课题 、指导教师的生 产项目或科研课题 。 选题与科研 、生产 、用人单位 和社会需求相结合 ,毕业设计才能成为提高毕业生 综合能力的途径之一 。
3)双向选择人本化 。 在“以人为本” 、“因材施 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教学理念的影响下 ,毕 业设计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程应用 , 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将毕业设计贯穿到基础理论 课 、专业课 、实验实习 、课程设计 、社会实践等学习 过程中 。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鼓励与指导学生去发 现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最终将所学 知识落笔于毕业设计中 。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 好选题 ,教师因材施教指导学生 ,双向选择和交流 。
4)课题难度等级化 。 选题之前 ,教师和学生共 同对课题进行审核和量化 ,确定课题的科学性 、合 理性 、难度系数和工作量系数[15 ] 。 保证课题能反映 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社会需求 ,让学生明确所选课题的难易程度 ,不仅为因材施教提供参考 ,也 为毕业设计考核提供权重系数 。
2.2 毕业设计管理规范化
1)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的规范化要求和系统 的管理制度 。 从出题 、审题 、确定课题难度系数到 双向选题 ,教师下达任务书的规范性都有切实可行 的标准 。 规范化指导教师根据过程表现和论文质 量综合评定成绩 ,制定学生集中进行开题 、中期检 查汇报和毕业答辩的质量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 。 引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制定论文抽检 、查重和对 本科毕业设计成绩的抽审制度 。 学生的自我评价 和互相评价 ,开题报告 、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的集 体评定成绩 ,毕业设计成绩依不同阶段的五项成绩 依权重计算 ,再按课题的难度系数加权决定最终成 绩 。 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 、标准要求 、指导记录 、成 绩评定等都纳入毕业设计管理系统 ,以便信息化保 存和使用数据 。
2)制定指导教师职责和对教师的监督机制和 奖惩措施 。 明确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责和权 , 建立和完善单独指导 、团队指导和校企联合指导等 方式 。 业务指导的同时 ,要求指导教师注意培养和 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 、综合素养 、职业情操和团队 精神等 。 建立指导教师与学生每周见面交流 、随时 网上交流机制 ,并记录 、跟踪和检查指导内容 ,督促 教师严格履职 。 建立监督和评议制度 ,校 、院 、系三 级管理和监督机制 ,保证规章制度和标准的具体落 实和严格执行 ,对毕业设计进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监 控[6 ,16] 。 制定学生评议机制 ,把学生评议结果与教 师职称评定 、评优和津贴挂钩 。
3)制定学生职责和对学生的监管机制和引导 措施 。 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和主动性是影响毕 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 ,制度化动员大会 、指导记 录检查 、座谈交流 、自评和互评以提高学生对毕业 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 毕业设计前召开动员大会 ,强 调学风和纪律 ,讲解毕业设计各项规章制度和标 准 。 要求学生记录“个人考勤” ,定期与指导教师约 谈 、跟师生座谈及汇报课题进展 。 邀请毕业生和用 人单位的工程师座谈 ,以他们在生产单位的亲身感 受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 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质 量进行自评和互评 ,以便相互监督 ,有效避免抄袭 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 。
从管理制度上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 ,形成双向驱动 、多方结合的激励机制[17] 。 除此之外 ,学校还从软硬件建设上为毕业设计提供 保障 ,如增加图书资料 ,完善数字资源 ,添置和更新仪器设备 ,健全仪器设备借还制度 ,加强实验实习 基地建设[18 ]等 。
2.3 毕业设计指导模式差异化
1)指导周期弹性化 。 周期弹性化体现在项目 引导型 、学习发掘型和生产实践型等不同类型的毕 业设计开始时间的差异 。 项目引导型是指结合本 科生导师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教师的科研和 生产课题 、测绘工程专业的技能大赛和科技论文大 赛 ,依托项目凝练出毕业设计题目 ,实施毕业设计 大学期间全程训练计划[19 ] 。 项目引导型课题的周 期较长 ,接触项目即开始 ,但前期主要是知识的积 累和能力的提高 ,后期才是按毕业设计要求提交各 阶段的材料 。 学习发掘型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 提早结合科研 、生产 、课程设计和实验实习进行一 些探索性学习 ,发现学习中的新问题并将问题作为 毕业设计课题 。 学习发掘型课题的周期有长有短 , 但大多开始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 。 生产实践 型是以学校教师和单位工程师或研究员双导师培 养模式 ,其周期从到单位实习开始至毕业设计结 束 。 加强与相关单位的业务往来 ,以学校教师为主 导和纽带 ,建立学生和工程师或研究员之间的无缝 对接 ,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实践 、集中实习 、毕业实习 等机会到生产单位或科研院所去锻炼 ,或结合学生 就业单位的工作要求拟定题目 ,提前到就业单位开 展毕业设计 ,不仅使课题来源于生产或科研 ,还在 生产或科研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 。
2)指导模式多元化 。 积极采取多元化的指导 模式 ,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19] 。 对能力较强的学 生 ,指导教师主要引导他们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探 索 ,提高其探究兴趣 ,力求有所创新 。 对基础较差 、 能力较弱者 ,主要通过沟通和辅导 ,督促其完成毕 业设计任务书的内容 。 指导教师因材施教指导学 生完成不同的毕业设计内容 ,但一视同仁尊重每一 位学生 ,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各阶段的任务 。
3)指导方式多样化 。 教师学生一对一 、师生座 谈会 、学生汇报交流等多样化的面对面的指导方 式 ,建立毕业设计管理系统 、微信 、QQ 和邮件等网 络交流指导方式 ,实现资源网上共享 。 教师批改和 学生相互批改相结合 ,校内校外指导教师优势互补 。
2.4 毕业设计成果多样化
1)成果类型和成果的呈现方式多样化 。 毕业 设计成果类型包括毕业论文 、技术设计书 、软件开 发 、系统设计与实现 、技术发明等 ,成果类型和成果 的呈现方式依课题而异 。 共性的要求是毕业设计材料齐全 、文档撰写规范和格式正确 ,具备一定的 理论深度或创造性 ,内容新颖 、实用 、科学等 。 不同 类型的课题 ,更多的是差异化的要求 。 因此 ,学生 在答辩演示时 ,有方案比较的 、有专利说明的 、有模 拟效果展示的 、有现场编程展现的 、有软件系统演 示的 、有程序功能代码讲解的 ,多样化成果的呈现 方式也多样 。
比如 ,有关系统设计与实现或软件开发的毕业 设计 ,要求提供详细的软件程序源代码 、系统说明 书 、用户手册等资料 。 再结合软件系统演示 ,程序 功能代码讲解 ,现场提问答辩 ,评定毕业设计的总 成绩 。 为甄别编程的源代码是否为学生自己所写 , 答辩过程中 ,让学生对程序的某些步骤进行现场 调试[5] 。
2)辅助性成果多样化 。 鼓励学生将毕业设计 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 ,形成学术论文发表在省级及 以上期刊的 ,申请跟毕业设计相关的发明专利 、实 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 ,毕业设计自评和互 评成绩为满分 。 为检验论文和专利的原创性 ,要求 学生在答辩时 ,对发表的论文 、申请的专利进行介 绍 。 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 ,除了完成毕业论 文的撰写外 ,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 大赛或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论文竞赛并获奖的 ,主 持或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类比赛并获奖的 ,提交 的外文文献综述总结了某一领域某一技术的最新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和展望的[20 ] ,毕业设计自评和 互评成绩为满分 。
2.5 毕业设计考核过程化
1)阶段性答辩 。 通过书面报告和答辩方式集 中考核开题阶段 、中期检查 、毕业答辩的任务完成 情况 ,变一次性毕业答辩为阶段性答辩 。 开题阶段 主要考查学生文献查阅的数量和质量 、文献综述报 告和课题方案设计等内容 ,保证方案设计合理 ,研 究方法得当 。 中期主要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 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督促学生有难就提 ,发现和 纠正学生的错误 ,鞭策进度慢的学生 ,促成你追我 赶的学习氛围 。 毕业答辩主要考核毕业设计的最 终成果及答辩后提交的论文质量和材料的完整度 等 。 三个阶段的成绩评定均由书面报告(或最终论 文)和答辩表现来综合评定 ,对书面报告(或最终论 文)的考核内容包括 :结构合理 、内容充实(科学性 、 实用性 、新颖性 、综合性 、创造性) 、重点突出 、语言 恰当等 ,答辩表现包括 :内容展示 、语言表达 、回答 问题 、临场 反应 等 ,各阶段 的成 绩由 答辩小 组 (40% ) 、指导教师(40% )和评阅教师(20% )的打分依括号中的比例算出 。 汇报次数增多了 ,答辩时间 延长了 ,负责答辩的教师有一定的时间与答辩学生 进行深入交流 ,对学生进行更多的现场指导 ,同时 也使成绩评定更科学 、更合理 ,大大降低成绩出现 偶然的可能性 。
2)学生自评和互评 。 制定学生自我评价和互 相评价制度 ,每位指导教师或导师团的学生为一个 小组 ,组内进行初步自评和互评 ,再进行班级自评 和互评 ,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 、努力程度 、出勤次 数 、计划完成度 、最终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
3)考核体系构建 。 构建学生自评和互评 、开题 阶段 、中期检查 、毕业答辩等多方位衡量的客观 、公 正的综合成绩评定标准 ,毕业设计成绩构成为 :学 生自评 、互评和开题阶段的成绩各占 10% ,中期检 查成绩占 20% ,毕业答辩成绩占 50% ,再乘题目的 难度系数得出最终成绩 。 改最终答辩考核为全过 程考核 ,变教师打分为教师打分与学生自评和互评 相结合 。
3 结束语
规范化要求和系统的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教师 主导 、学生主体的作用 ,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 ,以 社会需求为导向 ,结合时代背景 ,多元化创新与规 范化 、标准化管理相结合 ,发挥每位毕业生的特长 和潜能 ,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 对本科毕业设计进行改革以来 ,毕业设计质量 和学生的满意度得到提高 ,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 质量 、获奖的数量和等级都有明显的突破 ,学生的 社会竞争力也得到显著增强 。

相关文章:基于专业认证的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