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校企协同引领下的毕业设计创新模式研究

校企协同引领下的毕业设计创新模式研究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10-29 12:35:18

摘要: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制造业高速发展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目标。 毕业 设计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当前毕业设计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培养 模式制约了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结合校企合作实例,在借 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经验的基础上,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选题、指导、管理进行了探索和改进,取 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助于解决目前工程教育中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教 师、学校、企业多方共赢。
关键词:制造业人才需求;校企协同;毕业设计
21 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高速发展,“中国智 造”“中国创造”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层次制造业 应用型创新人才。 2017 年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 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中指出: 当前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 合不深、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是突出问题。 毕业设计是机制类专业本科生的重要教学环 节。 如何提高机制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强化学 生工程实践能力,是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 容之一。 本文通过教育、工程实践,分析目前机制 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德国校 企合作经验,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本科毕业设计的 创新、改进模式。
1 当前机制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突 出问题
1)教师缺乏必要的产学研指导能力。
大部分本科教师具有较高学历以及良好的科 研背景,但普遍缺乏企业的工作经历和对社会需求 的必要认识,还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 堂教学内容。 提供给学生的设计选题多基于个人 的科研课题,理论性较强,与工程实际距离较远,设 计内容与当前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严重脱节。 即使提出了工程选题,也往往因过于陈旧或脱离生产实际出现常识性错误,使学生极易出现为设计而 设计的敷衍心态。 学生无法获得对企业应有的认 知, 创 新 意 识 和 实 践 能 力 无 从 得 到 培 养 和 提 高[1 - 3]。
2)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度日益降低。
根据学制安排,毕业设计一般在大学第七或第 八学期,与考研和择业时段部分重叠,真正有效时 间仅 3 ~4 个月,学生无法投入必要的精力;主观角 度,学生即使态度积极,但囿于指导局限,设计方案 多流于量的增减而无质的提高,内容体现不出自己 的创新之处。
3)生产实践环节常流于形式。
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安排学生在毕业设计 前去企业进行两周左右的集体实习,并提前安排具 体任务以与毕业设计相衔接。 但往往考虑到安全 和企业生产秩序等问题导致实习流于形式,变实习 为参观,学生没有在实习环节中得到必要的监督和 锻炼,削弱了工程实践的意义。
综上所述,目前多数高校推行的毕业设计方式 未能准确契合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在导师、选题、内容、考核等环节都脱节于时代需 要。 对于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 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实际需要, 这成为当前机制类人才供需关系的主要矛盾。其根源直接体现为“校企对接”“产学结合”的不足, 高校学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脱节现象严重。
2 德国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参考
事实上,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毕业设计模式在 西方先进工业国家已有先例,而尤以德国最为典型 和有效。 在德国无论是大学、企业还是政府都非常 积极地开展校企合作,其教育模式以实践为导向, 强调学生在企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以校企合作开 展最为成功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为例:企业主动为 学生提供毕业设计岗位,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选择 自己感兴趣的题目。 如规模大的企业一般会整理 出没有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布在特定媒体上,学生申 请后由企业选择,类似招标形式。 小型企业通常以 学校为媒介发布需求信息,方便学生直接与企业联 系[4]。
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 企业至 少派一名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实践,校方也要为学生 配一名实习指导教师。 结束后,企业授予学生毕业 设计证明,记录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成绩等。 这种 资质证明也成为毕业生择业时的有力支撑。 许多 表现优秀的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课题后可留 用为正式员工,即使不留用也拥有了企业的实际工 作经验,容易找到合适工作。 这种毕业设计模式为 企业提供了相对低廉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者, 节省了新员工的适应成本,提供了就业机会[4 - 5]。
德国的这种毕业设计模式与其历史、国情、文 化传统以及校企之间特殊的战略合作关系有关,其 经验也许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现状,但 其核心理念———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 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 中,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整合资源是 极具价值且完全可以借鉴的。 本文正是基于此种 考虑,探讨并实践了通过校企合作指导提高毕业设 计质量的改进方案。
3 模式创新的可行性基础
江苏师范大学所在的江苏省徐州市是江苏省 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一直是其传统优势 产业,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向中高端迈进的战 略要求。 “中国制造 2025”徐州行动纲要提出,振 兴徐州装备制造业当务之急就是要突破技术瓶颈, 提高生产工艺,突出产品特色,降低生产成本,寻找 新的增长动力。 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存在较多的技术问题无充分的时间、精力解决。 对此,装备制造 企业和驻地政府希望通过和高校合作培养机制专 业的应用型人才,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作者于 2016 ~2017 年在徐州市鼓楼区科技局挂职调研中 已有详细了解,其背景、现状与德国存在颇多相似 之处。
江苏师范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 及其自动化专业围绕着我国重点支持的轨道交通、 高端数控加工等产业,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 模式构建。 目前,机电工程学院已与徐州达一锻压 设备有限公司、徐州阿卡控制阀门有限公司、徐州 锻压机床厂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宏昌工程机械有限 公司、徐州华日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 了校企联盟、研究生工作站等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及 实习实训基地,涵盖了制造业领域中的制造工艺、 材料、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大数据运用等多方面生 产技术环节,并有多名教师借助江苏省科技副总、 研究生工作站等科技平台与企业对接,这些都为校 企合作指导提供了渠道和平台保障。
4 模式创新的具体探索
机电工程学院通过与上述多家企业技术负责 人合作,探讨了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 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协作指导毕业设计的改进 实施方案(如图 1 所示),并因地制宜借鉴了德国 毕业设计的一些成熟的运作方式,具体改进方案如 下:
1)毕业设计选题方式的改进。
首先要保证毕业设计的选题基本来自企业的 生产实践中需要解决或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参 与合作的企业或来自装备制造行业,如徐州锻压机 床厂集团有限公司、徐州阿卡控制阀门有限公司, 或具有一定的机械专业应用需求(如徐州华日化 学工业有限公司,涉及到化工机械设备的改进), 在徐州地区具有较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水平,较大的 生产规模和影响力,有接纳毕业论文教学与实践的 能力。 企业的技术部门会专门将归纳整理后的问 题清单提供给学校、教师和学生。 学生根据自己的 专业方向和兴趣向企业提出毕业设计申请,企业与 学校多次协商后即可确定,并下达任务书。 选题除着眼于企业工程实践项目外,难度要适 当,要使其既具有实践性、前瞻性,又要充分考虑学 生的实际情况,把握选题难度及任务量,具有教学 的针对性。如图1所示,对于较为复杂、系统性强的任务课题组建学生设计团队,将任务分解为子课 题分配给学生。
表 1 为 2016 ~2017 年度作者参与企业合作指 导的部分选题。 这些选题都是源于企业在生产中 遇到的技术问题,而正好契合校内指导教师所从事 的基础研究领域,所涉及的企业技术人员和校方教 师就自然成为了学生的联合导师。
2)指导和管理方式的改进。
选题一旦确定,就要真题真做,紧密结合企业 的生产科研。 不仅要体现出实际性,还要尽可能反 映当代科技特别是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水平,让 学生通过毕业设计了解国内外的最新进展,真正做 到一题多用。
指导模式和跟踪管理改变了传统的“课堂 - 绘图室” 的单一指导模式,采取校企联合共同指导,充分利用企业的场地和技术力量,通过包括互 联网在内的多种渠道与学生常态联系,跟踪掌握学 生工作进程,定期召开讨论会检查学生进展情况。 检查中,企业导师主要对课题方案的实用性、先进 性、可行性做“技术审查”,学校导师则着重对课题 进度、论文架构、写作质量、查重等作“形式审查”, 双方同时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解决 问题。 通过动态跟踪,实现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 员的三方多轮互动,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3)毕业设计时间跨度的改进。
在大三第六学期即可指导学生开始接触毕业 设计对象,在指导教师引领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调研,组成兴趣小组等团队形式参与企业的技术难 题攻关,完成毕业设计的“预热” 阶段。 亦可通过 目前高校和地方政府推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项目、孵化项目、创新大赛等形式,推动学生进入企 业毕业设计项目中去,以点带面调动学生和教师参 与的积极性。
4)答辩程序的改进。
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环节,也是考察毕业设 计质量的重要手段。 学院聘请了企业高级技术人 员为答辩组成员。 学生需提交论文、图纸、研究报 告、专利申请、参与实践项目的证明(样机照片、投 产证明等)。 平时成绩(日常表现、出勤、企业相关 技术人员测评等)占总成绩的 10% ,企业方评分占 40% ,校方评分占 50% 。 如有技术提高、产生实际 效益等突出表现,将给予推荐校优、参加省优评选 等表彰。
5 创新实践成效
经过一年的实践合作,产生了多方共赢的效 果。 通过“新题新做”“真题真做”,学生的动手能 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明显激发,求职竞争力大大增 强,机制类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90% 以上。 产教融 合的环境促使指导教师补充和强化了实践能力,为 今后教学提供更有效的专业指导,并由此深化与企 业合作,获得多个产学研横向项目。 校方强化了与 企业的紧密对接,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双方深化了战略合作关系。 企业以低成本的方式 解决生产问题,吸收了优秀人才,扩大了影响。 整 体协同效应促使多方主体共赢格局由此形成,这无疑将使校企合作得到可持续的、有效的良性发展。

相关文章: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