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我国学术不端问题的现状与治理路径——基于媒体报道的64起学术不端典型案例的分析

我国学术不端问题的现状与治理路径——基于媒体报道的64起学术不端典型案例的分析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07-27 10:40:56

学术不端论文查重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 各种伪造、篡改和剽窃行为,同时 也 包 括 不 正 当 署 名、一稿多投和一个学术成果多篇发表的行为[1]。 我国学术界的风气总体是好的,多 数 知 识 分 子 都 能 够潜心钻研、严谨治学。然而自20 世纪90 年代中 期以来,各类学术不端问题的报道时常见诸媒体,尤 其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国外学术出版机构撤稿事 件,严重损害了我国学术界的形象,甚至对国家科技 创新、学术繁荣乃至国际形象都造成了消极影响。 本文基于1990年以来国内媒体公开报道的64 起学术不端典型案例,通过统计和 分 析 这 些 案 例 的 相关要素,如学术不端曝光时间、发生单位,涉事人 的职务、职称,学术不端类型,是否受到调查、处理 等,可以对我国学术不端问题得出 一 些 规 律 性 的 认 识,进而为治理学术不端提供借鉴。之所以选择媒 体报道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 是 学 术 不 端 发 生 单位出于保护自身声誉考虑,不愿公开相关信息,致 使学术不端的资料难以获取。媒体报道弥补了这方 面的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在 报道学术不端问题时往往有自己的偏好,如过分关 注名校、名人等,因此媒体报道并不完全代表学术不 端问题 的 实 际 情 况,但 它 的 确 为 研 究 提 供 了 一 个 视角。
1 我国学术不端问题的现状
1.1 学术不端问题易发多发
(1)从学术不 端 行 为 曝 光 的 时 间 看。 从 1997 到2017年,几乎 每 年 都有 学 术 不 端 案 例 被 媒 体 曝 光。实际上,在国内被曝光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很 难用 数 据 来 确 切 说 明 学 术 不 端 行 为 的 范 围 和 程度[2]。
(2)从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单位看。64起学术不 端案例,发生在 46 所高校和 1 所科研单位。 高校 中,既有985、211 名校,也有不太知名的普通高校。 其中,985高校16所,211高校12所,占全部高校的 近57%。
(3)从不端行为涉事人的职务看。学术不端事 件涉事人的范围十分广泛,既有大学校长、副校长这 样位高权重的学术官员,也有二级学院的院长、系主 任、部门负责人这样的学术、业务骨干,还有普通教师和学生。
(4)从涉事人的专业技术职务看。64名学术不 端行为涉事人中,有教授 职 称 者38 人,占 总 人 数 的 59.4%。部分涉事 人 还 有 多 种 耀 眼 的 学 术 头 衔,其 中中科院院 士 3 人,工 程 院 院 士 2 人,长 江 学 者 3 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
1.2 学术不端问题形式多样
64起学术 不 端 案 例,按 照 类 型 分 布 如 下(有 少 数涉事人存在多种学术不端行为,因 此 按 照 人 数 统 计):
(1)学术抄袭23人。占比36%,是最主要的学 术不端类型。其中博士学 位 论 文 抄 袭4 起,硕 士 学 位论文 抄 袭7 起(不 含 涉 嫌 抄 袭)。东 北 财 经 大 学 2007年硕士生袁* 的学位论文《山东省 FEEEP 协 调度研究》几乎全文复制了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硕 士生曾** 的学位论文《江苏省 FEEEP 协调度研 究》,被称为“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3]。
(2)学术剽窃2 人。清华大 学 肖 鹰 教 授 认 为, 抄袭是将他人的文章整体或分块原样盗窃到自己的 文章中,只是一种“体力劳动”;剽窃则是将别人文章 中的观点、思想化整为零后窃取到自己的文章中,从 而“再创”(变形组合)为“自己的创见”,算“脑力劳 动”[4]。现实 中,学 术 抄 袭 与 剽 窃 并 没 有 明 显 的 界限。
(3)学术造假7人。学术造假包括伪造科研项 目、伪造实验结果、伪造统计数据、伪造学术成果等。 最典型的学术造假当属2006 年曝光的“汉芯”造假 事件,上海交通大学陈* 用摩托罗 拉 芯 片 冒 充 自 主 研发芯片,骗取了上亿元的科研经费[5]。
(4)侵占他人学术成果4人。如郑州大学副教 授贾**在2006年职称评定所提交的材料中,将别 人的一部专著和一篇论文据为己有。
(5)伪造学术身份、履历3 人。如原北京化工 大学教授陆*,利用中国人姓名拼 音 与 所 对 应 英 文 名字的相似性,把三个不同JunLu 的学术成果、学 历、工作经历进行了拼凑,虚构成 个 人 的 身 份 和 履 历,骗取了第二批“青年千人计划”的资格[6]。
(6)贪污科研经费2人。贪污科研经费往往需 要借助项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来实施。如浙江大 学教授陈**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苕溪课题”总 负责人的职务便利,采用编制虚假预算等手段,将国 拨科研经费900余万元冲账套取,为己所控[7]。
1.3 学术不端问题性质严重,调查处理尚未到位
不少学术不端案例中,涉事人抄袭、剽窃、造假 等不端行为十分露骨、嚣张,不仅无视学术道德,甚 至践踏国家法律,到了厚颜无耻、胆大妄为的地步, 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如浙江 大学副教授贺** 发表8 篇论文,均 不 同 程 度 存 在 剽窃、抄袭他人的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 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 注基金资助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8],对学术缺乏最 起码的敬畏。
除了抄袭、剽窃、造假这些显性的学术不端行 为,学术界还存在大量隐形的、潜 在 的 学 术 不 端 问 题,或者称“潜规则”,如“导师挂名模式”。隐性学术 不端和学术“潜规则”的危害不容小视,它构成了显 性学术不端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学术不端的举报人包括读者、受害人(被剽窃、 抄袭者)、其他知情人(同事、学生、助手等),还有专 业学术打假人士。64 起 学 术 不 端 案 例 曝 光 方 式 包 括:向涉事人 所 在 学 校 举 报 6 起,学 术 期 刊 曝 光 8 起,新闻媒体曝光14 起,网络曝光30 起,科研检验 机构发现1起,向教育部举报2起,通过法院起诉1 起,检察院直接侦办1起,审计署发现1起。可以看 出,网 络 是 学 术 不 端 曝 光 的 最 主 要 方 式,占 比 46.9%,超过其他任何一种方式。考 虑 到 一 些 新 闻 媒体报道的最初来源也是网络,网 络 曝 光 学 术 不 端 的实际比重更高。如汕头大学教授胡**论文抄袭 事件,从受害人通过网络曝光到学校查处抄袭者,不 到80个小时,被人称为“宇宙速度”,充分显示了网 络在打击学术不端方面的威力。网络之所以在打击 学术不端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于 网 络 舆 论 所 形 成 的 倒逼机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建立的学术批 评网、民间学者方舟子建立的新语丝网站,在曝光学 术不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4名学术不端涉事人中,有42 人受到了不同 程度的调查处理,占68.7%。其中,38 人受到学术 或行政处理,包括撤稿、通报批评、终止项目、追回经 费、撤销学位、免去行政职务、解聘教职,甚至开除党 籍、公职;3人触犯刑律,被依法判处徒刑。19 人没 有受到任何处理,其中11人受到调查但没有处理,1 人受到调 查 但 处 理 情 况 不 详,7 人 没 有 受 到 调 查。 另有3人是否受到调 查 处 理 情 况 不 详。不难发现, 在一些学术不端案例中,涉事人 所 在 单 位 不 同程 度 采取了袒护态度,或者不开展调查,或者调查后从轻 发落,甚至打击报复举报人。
2 学术不端问题易发多发的原因
中国学术不 端 问 题 之 所 以 处 于 易 发 多 发 的 状态,甚至成为学术界的痼疾,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
(1)受社会大环境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 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急功近利、浮躁虚夸等不良风气 也影响到了象牙塔中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一些 学人不是脚踏实地,潜心 钻 研,而 是 希 望 走 捷 径,为 此不惜弄虚作假,以便更多更快产出科研成果,从而 早日成名成家,获得更多 利 益 和 回 报。中 国 科 技 大 学前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认为,学术造假是浮夸 风气、浮躁习气在学术界蔓延的结果,功利主义思想 在学校的流行成就了学术造假的温床[9]。
(2)学术不端具有一定隐蔽性。学术研究和创 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劳动,具有分散性;学科之间 的差异大,隔行如隔山;学 术 成 果 形 式 多 样,数 量 浩 如烟海……以上种种,使得 学 术 不 端 问 题 具 有 较 大 的隐蔽性,除了受害者本人和本学 科 圈 子 中 的 少 数 人,一般外人很难发现。特 别 是 涉 及 到 非 常 专 深 的 学术领域,或涉及到国外 的 学 者、学 术 成 果、学 术 出 版物等,更是很难被发现。
(3)对学术不端行为容忍度高。受传统文化影 响,中国社会整体上对学术腐败和 学 界 不 正 之 风 包 容度较高,不 论 是 思 想 认 识 层 面,还 是 现 实 管 理 层 面,都远未做到“零容忍”。发生学术不端的单位,常 常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千方百计加以遮掩, 使得一些本该受到查处的学术不 端 问 题 不 了 了 之。 即使进行了调查,也尽可 能 低 调 处 理,大 事 化 小,内 部消化。相反,在 西 方 国 家,包 括 邻 近 的 日 韩 等 国, 对学术不端往往采取零容忍态度。学者一旦涉及学 术不端,就 成 为 终 身 污 点,基 本 断 送 了 学 术 前 程。 2014年,日本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论文造假事件披 露后,她 的 导 师 笹 井 芳 树 羞 愧 难 当,选 择 了 上 吊 自杀[10]。
(4)少数 管 理 部 门 和 责 任 人 把 关 不 严。高 校、 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等承担着科研 管 理 和 学 术 评 审 等职责,如果做到尽职尽 责,严 格 把 关,就 能 够 在 很 大程度上 堵 塞 漏 洞,将 学 术 不 端 消 灭 在 萌 芽 状 态。 然而,一些学术单位和管理部门把关不严,或者缺乏 把关能力,从而给学术不 端 者 以 可 乘 之 机。如 西 北 大学的本科毕业生龚* 靠着伪造 的 博 士 毕 业 证 书, 先后到两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出 站 后 又 被 某 大 学 聘为教授,负责创办一个英文期刊,还分得180平米 的房子,并配套了几十万科研经费。如果不是龚* 与助手发生矛盾,身份造假得以暴露,还不知道会招 摇撞骗多久[11]。学位论文抄袭是学术不端的一个 重灾区,一些导师没有尽到教育和监管责任,是学位 论文抄袭频发的重要原因。在目前高校中,往往是 一位博士生导师带几名博士生,外加十余名硕士生, 有的研究生一年也见不到导师几面,导师除了负责 项目申请外,很少有精力投入到科研上,根本没有时 间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诚信和道德素质的教育[12]。
(5)缺乏完善的追究惩戒机制。 尽管各高校、 科研单位大都制定了查处学术不端问题的制度,有 的还成立了专门机构,但仍有大 量 的 学 术 不 端 问 题 难以得到调查处理,这里面除了人情因素,还与机制 和制度不够健全有关。如对于涉及学术不端的争议 如何解决,我国还缺乏规范、完 善 的 调 查 与 处 理 机 制,不仅没有专业、权威的受理机构,相关的制度规 范也很不健全。这种情况,还 导 致 了 相 同 或 相似 的 学术不端问题,在不同单位其调 查 与 处 理 结 果大 相 径庭。对学术不端问题追究、惩治不力,在一定程度 上助长了学术不端涉事人的侥幸心理。
(6)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合理。 长期以来, 学术与人才评价中存在着“唯论文”的不良倾向,不 加区分职业类别和专业层级,实行论文“一刀切”,将 其作为职称评定、学位授予、项目资助、科研奖励的 主要依据。这种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导致了教学、 医疗等机构工作重点的本末倒置,不 能 发 挥 正 常 的 职能;另一方面,过于旺盛的论文发表需求又制造了 大量学术泡沫、学术垃圾,助长了抄袭、剽窃、造假等 学术不端。“论文发表在学术评 价 体 系 中 的 地位 过 高,高压作 用 下 导 致 学 者 道 德 淡 漠”[13]。 我国作为 世界第二期刊大国,目前共出版各类学术期刊6000 多种,所提供的版面每年可刊登数百万篇论文,但依 然无法满足论文发表的需求,核 心 期 刊 更 是 炙 手 可 热。“唯论文”评价机制导致的 学 术 腐 败 不 胜 枚 举, 还催生了大量的论文中介、论文枪手,加剧了学术界 的乱象。苏州大学副教授尤小立认为,学术道德的 缺失只是学术腐败的表现,而不是原因;学术评价机 制和体系的不完善,才是学术腐 败 现 象 滋 生 的关 键 所在[14]。
3 治理学术不端的对策和建议
优良学风是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科研学术 单位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 科 学 发 展 和 文化 事 业兴旺的基石。学术不端问题的危害极大,一是对 社会风气产生不良影响,二是削 弱 了 国 家 的 创新 能 力,三是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面 对 我 国 学 术 不 端问题易发多发的态势,必须进一步高度重视,痛下 决心,综合施策,建立惩治和预防学术不端的制度体系,有效遏制和治理学术不端问题,早日建立风清气 正的学术生态环境。
(1)加强 教 育 引 导,增 强 对 于 学 术 不 端 的 免 疫 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要 高 度 重 视 科 学 道 德 和 科 研诚信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 讲 坛 宣 传 习 近 平 总书记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的 重 要 指 示 精 神, 广泛宣传老一辈学人脚踏实地、严谨治学的事迹,引 导科研人 员、高 校 教 师、青 年 学 生 增 强 科 研 诚 信 意 识,弘扬科学精神,带头践 行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除了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教育,还 应 当 将 预 防 与 处 理学术不端的规章制度纳入教育内容,“治理学术不 端行为应加强对研究生、从事科研 的 工 作 者 以 及 研 究生导师进 行 常 态 化 学 术 规 范 教 育”[15],使 科 研 工 作者、教师、学生做到知敬畏、明底线、守规矩。考虑 到学位论文抄袭是学术不端的一 个 重 灾 区,这 里 要 特别强调导师对学生学术诚信的 教 育 和 督 导 职 责。 导师之“导”有双重含义,一是在专业知识 上 引 导 研 究生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在人品、素养上引导研究 生健康成长[16]。除了正面教育,还应当利用学术不 端典型开展警示教育。
(2)加大对学术不端的查处力度,真正做到“零 容忍”。在全党大力开展反腐败斗争,对腐败问题保 持高压态势的背景下,学术界对于 自 身 的 不 正 之 风 和腐败问题,也要敢于亮剑,重拳出 击,以“零 容 忍” 态度查处各类学术不端 问 题。科 研 单 位、高 等 院 校 要结合本单位科研和学术活动实 际,制 定 预 防 和 惩 治学术不端的具体规章制度,把规矩立在前面,把纪 律挺在前面。要成立受理和调查学术不端举报的专 门机构,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 风 建 设 方 面 的 作 用,支持和保障学术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调查和认 定学术不端行为。加快个 人 学 术 征 信 系 统 建 设,实 行学术诚信“黑名单”制度,并实现各个学 术 单 位 数 据的互联共享。对于有学 术 不 端 记 录 的 人,要 在 项 目申报、职位晋升、成果评 奖 等 方 面 采 取 限 制 措 施, 甚至“一票否决”,真正做到“一处违规,处 处 受 限”, 在全社会形成对学术不端“零容忍”的氛围。不仅要 严肃查处 学 术 抄 袭、剽 窃、造 假 等 显 性 学 术 不 端 问 题,对于不当署名、美化履 历 等 隐 性 学 术 不 端,也 要 高度重视,发现一起,曝光一起。有关部门还要加大 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学术期刊及其网站,依法取 缔各类论文“中介”,进一步净化学术出版环境。
(3)完善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的相关机制。为 了突破人情因素对查处学术不端 的 阻 碍,应 当 成 立 由国家科研、学术、教育管理部门牵头的全国学术不 端举报与核查中心,负责受理学 术 不 端 行 为 人 所 在 单位未 能 调 查 处 理 的 学 术 不 端 问 题。 中 心 接 到 举 报,一般先交由涉事人所在单位调查,如果举报方对 查处结果不满意,则由中心负责调查处理,打破所在 单位囿于本位主义和单位利益 对 学 术 不 端 的 袒 护。 目前这一问题已初步解决,2018年5月,中办、国办 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 明确规定,“科技部、中国社科院 分 别 负 责 自 然 科 学 领域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科研诚信工作的统筹协调 和宏观指导”[17],但相关机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 行,仍需要一个过程。此外,还应当建立一系列的学 术不端连带责任机制: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导师要 承担连带责任;通过结项的成果被查出学术不端,评 审组专家组要承担连带责任;引 进 的 人 才 存 在 学 术 不端问题,负责人才考核和引进 的 部 门 要 承 担 连 带 责任。
(4)发挥媒体和学术打假专业人士的作用。实 践证明,媒体和网络的参与对于 突 破 人 情 因 素 的 干 扰,成功曝 光 和 查 处 学 术 不 端,效 果 十 分 明 显。 为 此,要高度重视、大力支 持、充 分 发 挥 媒 体 和 网 络 在 打击学术不端方面的作用,提高 举 报 与 处 理 学 术 不 端的成功率。学术不端 的 发 现 和 举 报 专 业 性 强,特 别是涉及国外学术期刊和科研 机 构、国 际 学 科 前 沿 等专深领域,只有少数专业人士 才 能 识 别 隐 藏 在 其 中的学术不端。为此,要 支 持 学 术 打 假 专 业 人 士 的 工作,支持更多的人加入到学术打假的行列中,支持 建设更多的专业学术监督网站,最 大 限 度 发 挥 专 业 人士在打击学术不端方面的积极作用。
(5)加 强 防 范 和 发 现 学 术 不 端 的 技 术 手 段 建 设。中国知 网 等 网 络 平 台 开 发 的 学 术 不 端 检 测 系 统,对于发现和遏制学术不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 目前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还有 局 限 性,其 后 台 数 据 库只纳入了国内期刊论文、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 学位论文和部分会议论文,还有 大 量 的 学 术 文 献 没 有收录进来。随着学术 文 献 信 息 化、数 字 化 步 伐 的 加快,应逐渐将本科生学位论文、学术专著、论文集、 研究报告以及普通书籍、报纸、古籍等文献资料纳入 学术不端检测软件的后台数据 库,提 高 其 识 别 学 术 不端的能力。长远看,还 要 与 国 外 学 术 出 版 机 构 合 作,与其学术期刊、专著、会 议 论 文 等 数 据 库 实 现 联 网,提高对涉外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能力。
(6)完善学术与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学术与人 才考核评价机制在科研工作中 发 挥 着 指 挥 棒 作 用, 要形成健康的学术生态,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与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否则治理学 术 不 端 就 是 一 句 空话。为此,要建立反映各 类科 研 活 动 特 点 和 内 在 规律的分类和综合评价机制,促进 形 成 有 利 于 人 才 成长和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学术生态。正确发挥 论文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坚持定 性 与 定 量 相 结 合 的评价方法,推行论文与其他科研 成 果 相 结 合 的 代 表性成果评价制度。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针对不同 研究类型、不同成果形式,建 立健全 分 类 评 价 机 制, 科学设置考核周期,合理确定评价条件,引导研究人 员潜心钻研,铸造精品。目前,这一问题已初步得到 解决,2018 年以来,中办、国办先后印发了《关于分 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 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印 发了《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 通知》,科技部等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 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以上 文件回应了学界长期以来的呼声,提 出 了 实 行 分 类 评价、摒弃“唯论文”等不良倾向的原则和要求,为治 理学术不端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管理环境。但 应当看到,“唯论文”评价作为我国学界长期通行的 评价方式仍然具有深厚土壤,真正 建 立 起 科 学 合 理 的新型学术与人才评价机制,形成 健 康 良 好 的 学 术 生态环 境,还 需 要 学 术 界 和 全 社 会 长 期、艰 苦 的 努力。

相关文章:高校查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双重困境与制度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