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体系的构建

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体系的构建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08-23 16:48:39

摘要:论文查重学术不端行为频频被曝光,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探讨逆向选择型、商业 型、互惠型等类型的学术不端行为表现特征,提出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对策:加强法治建设,增强 法律的威慑力,同时建立合理的稿件评审制度和问责制度;加强学术道德和规范教育,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重 视技术更新,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加强编辑与投稿者之间的联系,同时要提高编辑素养。
学术不端主要指学者出现抄袭、剽窃等不良行 为,也指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1]。学术不端是 一直困扰学术界的较为棘手的问题,其阻碍了学术 研究的健康发展。早在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 会就发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以 引导科技工作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抵制学术不端 行为,净化学术风气[2]。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不 准利用中介机构或其他第三方代写或变相代写论 文,或通过金钱交易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
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 不端行为办法》,该办法明确指出,在科学研究及相 关活动中有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 人研究成果,买卖论文、由他人代写或者为他人代写论文等7类行为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学术不端行 为,同时提出了高校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具 体办法,力求有效预防和严肃查处高等学校发生的 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学术创新和发 展[4]。2019年2月15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 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 教育部一贯的鲜明态度就是零容忍,绝不允许出现 无视学术规矩、破坏学术规范、损害教育公平的行 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发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 起。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 要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 浮躁之风。这体现出国家对学术不端行为严肃查 处“零容忍”的态度,以及创建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的信心和决心。当前,学术不端表现多样,原因各 异,学术不端问题层出不穷,防范学术不端势在 必行。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越来越多的 学者对学术不端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对学术不 端行为进行了归因分析。文剑英研究发现,利益冲 突已成为引发学术不端行为的潜在因素[5]。陈伟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运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 研究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对 于部分学者来说其收益远大于成本[6]。张前则认 为,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是由学术期刊版面费的收取 和学术期刊阵营分化导致的[7]。也有学者对如何 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做了深人的研究。孙丰成等在 对学术不端特征进行分析后指出,要从有效利用学 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改进审稿流程、提高编辑素 养等方面来防控学术不端行为[8]。胡勤指出,为抑 制学术不端行为,应对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不能 将所有责任都推给作者,学术期刊编辑也应承担一 定的责任[9]。朱银周也认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任 重道远,需要期刊的各个责任主体相互协作,层层 把关[10。。常唯等认为,与科研诚信息息相关的出 版伦理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它 是对个人行为的一种道德约束和规范,是对他人劳 动成果的尊重和保护,贯穿于期刊出版全过程[11|。 对上述文献进行梳理后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 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但鲜有学者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因此,本文从制度约束角度着手,试图构建学术期 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体系,以期为有效改善学术环 境、促进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及特征
(一)逆向选择型
制度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 前提下,当交易双方在市场进行交易时,信息劣势 方很难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而拥有较多信息的 另一方则会获得最大收益。对于学术期刊和研究 者而言,当研究者向学术期刊投稿时,研究者属于 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而学术期刊则是信息劣势 方。为了提高稿件的审稿通过率,有的学者会选择 一稿多投;有的学者为了使文章的研究结果更具有 说服力,会对研究数据进行“修饰”;有的学者为了 迎合前人的研究结论,甚至会篡改研究结果。学术 期刊负责接收稿件的编辑在收稿时,由于处于信息 劣势,仅仅只能通过作者的个人信息对其进行初步 判断,并不能发现上述学术不端行为。编辑在防范 学术不端行为时,大多只能借助学术不端文献检测 系统检测稿件的文字复制比,规避较为简单的学术 不端行为,然而经过“修饰”的研究结果往往会呈现 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现象,因此,很多编辑在不知情 的情况下会将这类稿件送给专家审稿,而将一些并 未“修饰”研究结果的稿件退回,这就增加了学术期 刊稿件录用时出现逆向选择的可能性,进而不利于 有效抑制学术不端行为。
(二)商业型
经济利益驱动是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重要诱 因。当前,有的学者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将 自己的论文卖给需要发表论文的人,使得学术研究 变得商业化。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 越来越多的专门代写论文的公司或其他利益集团, 这些公司或利益集团会根据研究者的需要完成论 文的撰写并收取相应的费用;还有的利益集团甚至 与一些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进行金钱交易,他们支付 给期刊出版单位一定费用,而作为回报,期刊出版 单位优先录用其提供的学术论文。通过上述几种 方式,研究者、利益集团和学术期刊之间便形成一 条利益链,为实现自身的利益不惜违反学术规范。 利益链上的人之所以会选择学术不端行为,正是因 为收益大于风险,他们的选择说明这种行为的风险较低[1 2。。目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问责,多是对论 文作者的问责,而对这些利益集团和学术期刊出版 单位的问责则较少。问责对象的单一,降低了学术 期刊出版单位被处罚的风险,使学术环境变得商业 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
(三)互惠型
除了上述金钱交易外,学术不端行为中还存在 一种权力交易,例如,有的权力者长期从事行政工 作,对学术研究已经比较生疏,但为了提高名望,体 现自身能力,其会借用自己的人脉,帮助某些研究 者在高级别刊物上发文,而作为回报,研究者会将 其姓名署在稿件中,这类行为便是互惠型学术不端 行为。目前,我国在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时,基本是 利用相关规定来约束研究者,防止其发生学术不端 行为,而缺乏对相关权力者的约束。如果这个权力 者是编辑,那么其可以利用职权来筛选自己所需的 文章。如果这个权力者是评审专家,那么其也可以 借用自己的审稿权与其他期刊的评审专家达成“互 惠”协议,在论文评审时降低要求,帮助对方的关系 稿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可见,当学术道德观念淡薄 时,论文发表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学术不端 行为。
三、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制度经济学认为,法律是秩序的保障,能规范 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制性。道德和技术也同样具有 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作用,对人发挥着潜移默化的 影响,是法律的有益补充。因此,学术期刊在防范 学术不端行为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利用法律的约 束力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借用道 德和技术对人行为的影响来改善学术环境,进而更 加全面地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一)加强制度建设,抑制学术不端行为
1.加强学术规范立法,建立监督机构。法律是 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能较好地 规范人们的行为。因此,为抑制学术不端行为,应 加强法治建设。首先,进一步完善打击学术不端行 为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对学术不端行为者的威慑 力,体现出国家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的决心,从 而不断降低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概率。与此同时, 有关部门应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 进行监督、调查和处理。该监督机构应该是独立于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第三方监督机构,由声誉良好 的专家以及从高校和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甄选出的 高素质、高水平人员组成监察团队,这样既保证了 监督的高效性,又能很好地体现监督的公正性。
2.建立合理的稿件评审制度。有些学术不端 行为是由学术评价制度不合理造成的,或者是由部 分学术期刊过长的审稿周期和出版周期引起的。 学术评价制度的修改与完善主要由国家有关部门 或研究机构来完成,而学术期刊在防范学术不端行 为时,需将重心放在稿件评审制度的完善上。首 先,缩短审稿周期。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 稿件流转周期制度,明确规定每一个审稿环节的审 稿周期以及出版周期,且这些周期不宜过长,如此 将有助于减少“一稿多投”这类学术不端行为的产 生。其次,搭建投稿平台。当下,我国已进入“互联 网+”时代,但很多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仍没有采用 线上投稿系统,稿件处理的很多环节仍由人工完 成,这样不仅周期过长,而且投稿者也不易掌握稿 件处理信息,不利于其与编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因此,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建立多元的稿件评审平 台,以便投稿者能够及时获取稿件的审稿信息,以 降低学术不端行为出现的概率。此外,还应完善审 稿专家库,建立期刊所属学科较全面且人数充足的 审稿专家队伍,在划分期刊栏目时,应按所属学科 尽量细致划分,遴选更贴近栏目方向的专家,组建 一支高效的审稿专家队伍。
3.建立健全问责制度。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建 立健全问责制度也十分重要。应不断完善学术问 责制度,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对疑似学术不端行为 进行调查,以明确问责的主体。重视并鼓励相关理 论研究,进一步完善问责的内容和标准,合理认定 学术不端行为,并从实际出发完善学术问责程序。 一篇学术论文在发表之前通常要经过编辑、审稿专 家、编委和主编(执行主编)等环节的审查。因此, 当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时,不仅要对作者本人进行追 责,还要对负责该论文的编辑、审稿专家等人进行 问责,同时,要保证问责的公开性和实效性,确保问 责制度真正落实到位,起到警示作用。此外,还应 加大问责力度,对情节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者要严 惩,以有效遏制研究者的侥幸心理。这样一方面增 加了学术不端行为的交易成本,降低了学术不端行 为出现的概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术期刊健康可 持续发展。
(二)加强学术道德和规范教育,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
1.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当前,不少研究者和相 关利益集团学术道德观念淡薄,这使得学术不端行 为进一步扩散,严重破坏了学术环境,对社会风气 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应对学术共同体中的每一 位成员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首先,学术期刊出版单 位要加强对编辑的学术道德教育,避免编辑滥用职 权。其次,在遴选审稿专家时,不仅要考虑审稿专 家的学术水平,更要考察其学术道德观念的强弱, 以避免学术道德观念淡薄的专家之间达成“互惠” 协议。最后,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加强对学术道德 观念的宣传,鼓励更多的研究者参与对学术不端行 为的监督,共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和扩散, 构建健康的学术研究环境。
2.拓宽检举揭发渠道,建立奖励机制。目前, 虽然有相关学者向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检举揭发一 些投稿者的学术不端行为,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检举 揭发渠道,所以还有许多学术不端行为并未被检举 揭发。因此,一方面,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拓宽检 举揭发渠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在 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内部设立检举揭发信箱,还可以 在学术期刊网站设立检举揭发板块,以建立更加便 捷的检举揭发渠道;另一方面,各学术期刊出版单 位可以联合建立奖励机制,成立检举揭发学术不端 行为专项基金,对检举揭发人进行物质奖励并保护 好其个人信息,以此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检举揭发 学术不端行为中来。此举将增加学术不端行为风 险,降低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概率。
(三)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编辑素养
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编辑与投稿者之间 的联系。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所导致的 信息不对称,是人有意而为之的[1引。投稿者带着 机会主义倾向并冒着影响个人名誉的风险做出违 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是因为他们认为预期收益大于 冒险成本。而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在资金有限的情 况下,并不愿意花费过多成本去收集投稿者的信 息,这降低了学术不端行为者被发现的风险,增加 了其预期收益,从而诱发他们的学术不端行为。解 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较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双方的联 系,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信息接收方的成本,而且还 增加了信息供给方冒险的成本,从而有助于降低机 会主义出现的概率。因此,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带 来的负面影响,学术期刊编辑应加强与投稿者、同类期刊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实现信息共享。一方 面,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在该平台上不仅要展 示学术期刊的主要信息,还要公开投稿者的有关信 息,以便各学术期刊编辑可以通过该平台较便捷地 掌握多数投稿者的投稿信息;另一方面,要在平台 上向投稿者详细解释投稿注意事项,并着重说明学 术不端行为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以进一步减少由 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学术不端行为。
2.提高编辑的专业素养。编辑与投稿者之间 的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虽不能完全规避这一 问题,但可以通过提高编辑的专业素养来降低信息 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编辑在学术期刊出版中 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工作,负责论文的初审,这是防 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第一关。若编辑专业素养较低, 仅仅只能通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论文进行 学术不端检测,只要论文的文字复制比没有超过期 刊规定的上限就通过初审,无法从专业上、学术上 加以判断,那么隐性的学术不端行为将不会被发 现,就会助长此类行为。因此,编辑不能墨守成规, 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加文 献阅读量,完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有助于编辑在 工作中及时发现学术不端行为,而且有助于编辑提 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四、结语
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是每个学术期刊出版单位 都应承担的责任。目前,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主要 是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来控制学术不端行 为风险[1“,但这种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有效防控 学术不端行为,因此亟需建立一个学术不端行为防 控体系。在厘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及特征的基础 上,笔者认为: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充分利用法律 和制度的强制力与威慑力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同 时,还要借助学术道德来规范人们的学术行为,改 善学术研究环境,联合学术界、出版界共同打击学 术不端行为。

相关文章:硕士研究生学术伦理道德越轨与规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