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依托海外实际工程校企合作开展本科生中英双语毕业设计的创新与实践——以土木工程及交通111程专业(铁道工程方向)为例

依托海外实际工程校企合作开展本科生中英双语毕业设计的创新与实践——以土木工程及交通111程专业(铁道工程方向)为例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11-22 13:35:39

摘要:为了满足我国轨道交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服务国家高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针对目前 我国高校轨道交通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是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创建了依托龙头企业、面向重大工 程、校企协同的融合技术攻关与创新实践为一体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该模式毕业设计环节依托海外 实际工程,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本科生双语毕业设计,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大学生的 工程实践能力、国际沟通与交流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关键词:轨道交通工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双语毕业设计;海外工程
21世纪以来,我国以高速铁路为代表的轨道交通 等各项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在轨道交通 领域,除建设规模领先世界之外,工程技术与科研创 新也跻身世界前列,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 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的引领者。我国轨道交通的大发展 和中国高铁引领世界、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对轨道 交通工程人才的高端化、国际化、多元化等提出了前 所未有的挑战。该模式以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和解决国 内工程问题为培养目标,出现了培养的轨道交通工程 人才创新意识不强、国际化意识薄弱等问题。针对“一 带一路”、高铁“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实施,轨道交通 工程人才须实现从学习、追赶先进技术阶段到成为世 界技术引领者角色的重大转变,这就要求人才具有解 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没有现成模式借鉴的探索实 践能力和国际工程综合能力,因此亟待对上述培养要 素进行系统性创新【1l。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以 下简称同济交通学院)在面向轨道交通工程国际领先 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 尝试,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和显著的示范作 用。
大学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工科类专业培养学 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 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从中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 的工程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2】。通过调 研很多高校工学本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培养过程[3】,存在如下问题:(1)毕业设计的选题缺乏实际工程背景, 题目老旧,且被多年重复使用,一题多选的情况亦很 突出;(2)指导教师缺乏工程经验,再加上指导的学生 数量较多,因此指导教师需要投入的精力与其对毕业 设计质量的把握都很难得到保证;(3)一些高校虽然 能够联合企业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但企业指导老师由 于各种原因,实际投入的精力有限,造成培养环节存 在脱节问题;(4)指导教师由于缺乏海外学习和工作 背景,对国外的情况不熟悉,导致其对包含专业领域 和非专业领域在内的情况均不熟悉。
针对上述问题,同济交通学院依托海外实际工 程,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在本科生中英双语毕业设计 方面大胆做出了一些尝试和实践,这是同济交通学院 服务“走出去”战略下,轨道交通工程创新人才递进式 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该环节着重提升学生的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国际工程综合能力。
同济大学在培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与 社会栋梁”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围绕“如何培养面向轨 道交通工程国际领先技术的创新型人才”这一关键问 题,依托同济大学铁道工程百年办学经验,发挥“优势 学科支撑引领、重大工程和课题牵引、龙头企业深度 参与和国际广泛深人合作”的优势,已经取得了一些 创新性成果【4](该成果已经获得2017年度上海市教学 成果一等奖):①系统构建了以创新教学法为基础、科 创竞赛为手段、重点科研为舞台的“三位一体”的群体化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②率先创建了依 托龙头企业、面向重大工程、校企协同的融技术攻关 与创新实践为一体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③首 次建立了基于国际联合课程、国际合作课题、海外实 际工程项目的“三维度”国际化能力培养新模式。其中 大学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是上述创新性成果中的一 个重要的培养环节,针对上述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以 下几方面工作:
(1)依托轨道交通行业的龙头企业,面 向海外重大工程项目开展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联合 包括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电建、中国中车等行业 龙头企业,针对海外正在实施的实际工程项目开展毕 业设计的选题工作,选题应具有工程性、实战性等特 点。毕业设计依托的工程及相应的题目每年更新,且 在学生选题系统中进行筛查,根源上杜绝了毕业设计 题目及内容可能被多年重复使用的问题,保证毕业设 计题目的新颖性。同时提供给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如 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会在系统中特别说明。学生选题遵 循“一生一题”的原则,保证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 都具有需要学生自主实施的内容,确保其在毕业设计 环节中满足毕业设计要求,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毕业设计最终目 标为全英文毕业设计,现阶段目标为中英文毕业设 计,目前中英文毕业设计目标已经达成,效果很好。 全英文毕业设计的目标达成还需要在对学校毕业设 计的要求调整后方可实现,目前已不存在技术问题。
(2)选拔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教师指 导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在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环节 中,对于工科学生的培养,设计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包含教师的学术研究 工作能力,还包括了工程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等。其中,对于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通 过教师针对实际工程(包括海外工程)实施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同时在工程关键问题 的技术攻关中增进对工程的认识及了解,由工程问题 提升的科学问题获得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支持的同 时,对其取得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生教学及实践环 节,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此外,聘请了国内外著 名大学、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和大型企业的优秀学者、 管理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定期开展学术和技术交流 活动,多方位多层次地加深指导教师对实际工程的把 握能力。同时,对每位指导教师申报的毕业设计任务 书进行严格审核,明确要求对指导学生的人数(每一 届最多不超过6人),加强对毕业设计开题、中期和答 辩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建立培养过程中针对学生疑问 的及时反馈系统,以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
(3)建立校 企协同的融技术攻关与创新实践为一体的工程实践 能力培养新模式以及基于校企发挥各自优势的产、 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合作方式方面,每 所高校结合自身专业的特色以形成特色的培养模式。 但是企业是以生产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的,这就导 致了企业内的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经验丰富的高级 技术及管理人员很难拿出足够的时间来协助高校开 展人才培养工作。针对此问题,同济交通学院在开展 定期的校企交流活动之外,设计了学生按照项目及毕 业设计任务相绑定的方式,在毕业设计工作期间到设 计一线单位实地参与工程的设计活动,并由专门的企 业指导老师协助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灵活地 使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更能体验设计工作的实际流 程,通过融人设计团队培养学生自身的合作精神和沟 通与交流能力。指导教师通过定期访问合作单位、网 络及电话沟通等方式实时掌握学生的毕业设计动态 和控制毕业设计质量,甚至在一些毕业设计任务中纳 入部分科研攻关的内容,使学生在工程设计一线学习 和掌握最新的工程技术。
(4)组建具备国际学术和工 程背景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轨道交通工程教学 团队。依托龙头企业,结合海外工程来开展中英双语 毕业设计任务,其核心在于组建具备国际学术和工程 背景的轨道交通工程教学团队。同济交通学院依托自 身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其下设的轨道交通工程教 学团队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具备海外留学背 景,这些青年教师由“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教师”、取得 海外博士学位的教师,以及在海外名校具备连续2年 以上博士后经历的教师构成。教师们普遍具备较强的 国际合作意识和能力,其工程实践经验在参与实际工 程的关键技术研究工作中得到积累;40_-50岁的教师 全部具备1年以上海外访问学习经历,且具备较强的 工程实践经历和能力;50岁以上的教师具备很强的工 程实践经历和能力,其中超过一半具有海外学术交流 经历。轨道交通工程教学团队的组建,为中英双语毕 业设计实践及后续全英文毕业设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依托海外实际工程,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本科 生中英双语毕业设计是同济交通学院培养面向轨道 交通工程国际领先技术创新型人才实践的重要环节。 通过该环节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国际工程综 合能力得以提升。同济交通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和 尝试,该模式已取得显著的效果,并在国内、国外高校 中推广应用,且示范作用明显;涌现出一批创新能力 强的在校学生;培养了一批行业领军人才,涌现出国 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国家青年千人、上海市领军人 才、以及轨道交通工程行业技术规范的主编等行业翘 楚;毕业生已逐步形成技术输出与承担海#t-T程的群 体效应,国际影响日渐广泛。

上一篇:教育实习与毕业论文一体化之置换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与思考 ——以教学名师观摩课程为例
下一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研究 ——以北海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相关推荐:

  • 2019-11-19 高校毕业生档案去向查询应用的设计与实现 ——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2019-11-19 工程认证背景下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系统设计与开发
  • 2019-11-19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 2019-11-19 中职学校设计类专业毕业生中长期专业对口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以东莞理工学校为例
  • 2019-11-19 基于微信的高校毕业生离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