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博士毕业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自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某大学博士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的实证分析

博士毕业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自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某大学博士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的实证分析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12-05 18:58:58

摘要: 基于某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数据,本文描述了博士毕业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自评状况,分 析了培养过程各因素对其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博士学位的攻读仍有 11.28%的博士毕 业生并不认为其创新能力有所提升;培养过程各因素(如科研工作的参与情况、培养条件、服务与管理、 导师指导等)对博士毕业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自评结果皆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建议加强和完善培养过程 中的环节设计、把控,提高高校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博士毕业生;创新能力;自评;培养过程
一、研究现状及研究问题
研究生既是国家现实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 是国家未来创新的中坚力量,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有 赖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000 年以来,针对研 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成果颇丰, 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①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特征。②研究生创新能 力的构成要素及评价体系。③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 状及影响因素。经验研究普遍表明,我国研究生比 较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不足,并且 创新能力呈现出结构性的差异[1-4]。很多学者还对研 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并认为,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差的首要原因是体制 和机制的问题,比如,目前的研究生选拔和培养模 式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财政投入还很不到 位,经费支出结构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其次,研究 生教育的自律环境较差,创新学术氛围薄弱,尤其 是导师队伍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研究 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还存在对外学术交流机会偏少, 研究机会不足等问题[1-7]。总之,学界已对研究生创 新能力的界定、评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全 面而深入的阐述。
除个别研究[8]外,以往大部分研究涉及的创新 能力评价主体都不是研究生本人,研究的重点往往 是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注重客观标准、科 学测量的同时忽视了作为客观指标有力补充的主观 评价。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研究 的重点往往是注重寻求完善的理论解释框架,尚未 突出培养过程的重要意义。
对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评价主体除了培养单 位、研究生导师、用人单位和业内同行、社会人士 和政府机构外,也可以是研究生自己,因为创新能 力的形成离不开研究生的自我认识和超越,其评价 也离不开研究生的自我总结与反省。在各类研究生 中,博士研究生的受教育程度最高,而且,博士研究 生培养的核心要素是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博士研究 生理应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更清醒、更客观的评价。 因此,本文以博士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并提出 以下研究问题:①高校博士毕业生如何评价自己的 科研创新能力?②高校博士毕业生创新能力提升与 培养过程中的哪些因素密切相关?③为提高博士毕 业生的创新能力,高校的人才培养制度建设需要注 意哪些问题?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现有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还能 为高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创新能力培育 等提供一定的启发。
二、研究方法
1.数据的选取
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及相关 部门的管理与服务水平,某知名大学研究生院于 2017 年 7 月初对所有毕业研究生进行了学习、生活 等相关状况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以下简称“此次调 查”)。此次调查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问卷普查方 式, 调查对象范围为 2017 年 7 月初底毕业的全校理 工科、文科、医科研究生,调查内容涉及他们对学 习、生活、学习效果、导师指导状况、科研及课题 参与情况等多方面的评价。
本研究选取此次调查中博士毕业生的满意度调 查数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博士毕业生的问卷填 答情况较好, 应答率为 71.15%(填答人数为 656 人, 毕业人数为 922 人)。 问卷中的满意度测量采用李克 特五级量表法,即将研究生对各方面满意度的评价 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 满意五级。经测算,博士毕业生的满意度问卷相关 问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其中,学习及生活状 况、导师指导方面的满意度的一致性信度检验值分 别高达 0.9583 和 0.9818。
2.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基于以往研究,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其专 业特征、学业特征、个人特征等背景因素和专业知 识水平等培养效果有关,同时,高校研究生培养过 程的各因素对他们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应该具有一定 影响。由于培养过程尚未形成共识性的量化指标与 分析工具,已有研究也较少涉及规范、系统的操作 化测量,因此,本研究基于培养单位的视角,对博士 生教育与管理进行经验性总结,选择培养过程中对博 士生创新能力提升可能存在较大影响的若干因素。对 博士生而言,科研课题参与度、科研工作学术含量、 培养单位提供的培养条件及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支 持、导师的培养质量等是培养过程因素,对他们的学 习效果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应该产生一定影响。
为回答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建立了图 1 的研 究框架。并且,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先对培养过程 中部分高度关联的因素进行数据简化的因子分析, 然后描述博士毕业生对创新能力提升的评价状况,最 后分析影响他们创新能力提升自评的培养过程因素。
课题选择情况
3.变量测量及处理
基于此次调查设计,本文对研究框架中涉及的有 关因素进行如下测量:背景因素采用学科分类、入学 方式、年级、学位类型、在职情况、性别等变量。在 培养效果方面通过对自己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是否 满意来测度。在培养过程的各因素中,科研参与情况 通过参与纵向与横向课题的数量、所参与科研工作的 学术含量、科研参与对创新能力提高的作用四方面来 测度;对导师培养的评价则通过对导师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的评价来测度。上述变量的分布情况详见表 1。
此次调查中,除科研参与情况、对导师培养的 评价外,博士毕业生对培养过程的评价还涉及很多 方面,主要包括对培养单位为博士生营造的科研及 学术氛围、学术讲座、专业课程设置及讲授、培养 方案实施、管理及服务、相关政策及信息发布等方 面的评价。由于博士毕业生对上述培养过程各因素 的评价存在一定关联,直接纳入回归模型会产生多重 共线性问题,影响回归估计结果的统计效能,因此,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法,挖掘上述培养过程各 因素主观评价变量背后的结构性特征,在简化数据、 避免统计多重共线性、提高回归分析结果统计效能的 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检验研究框架的合理性。 统计检验发现,上述培养过程中 9 方面评价变 量的 KMO 值为 0.9194,说明博士毕业生对这些方 面评价的关联度非常高,很适合通过因子分析简化 数据及探索这些主观评价潜在的数据结构。主成分 法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见表 2),上述培养过程中9 方面评价的变量可浓缩为 2 个公因子,第一公因 子在培养单位提供的培养条件等方面评价变量上的 因子负载较高,故可命名为“培养条件评价因子”, 第二公因子在培养单位提供的服务与管理支持等方 面评价变量上的因子负载较高,故可命名为“服务 与管理评价因子”;并且,这两个公因子的对上述培 养过程 9 方面评价变量的解释能力分别达 49.52%、 30.54%,二者合计高达 80.06%,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体现了培养单位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提供支持 的潜在维度(培养条件、服务与管理),也在一定程 度上说明本研究框架设计的合理性。
相关变量的统计分布情况
博士毕业生对培养过程各方面评价的因子分析结果
三、分析结果
1.博士毕业生对创新能力提升的总体评价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2017 年,某知名高校八成 以上(占 88.72%)的博士毕业生认为经过博士学位 的攻读,其创新能力有所提升;然而,仍有 10.67% 的博士毕业生不确定自己的创新能力有所提升,更 有 0.61%的博士毕业生确认其创新能力没有因博士 生阶段的学习而有任何提升。也就是说,即使国内 知名高校培养的博士毕业生,仍有 11.28%的比例并 不认为自我的创新能力有所提升,其中的原因值得 深入探索。
2.不同类型博士毕业生对创新能力提升的评价
简单相关分析发现,不同类别博士毕业生的自 我创新能力评价有所不同,但差异不太大。具体来 说(见表 3),医科博士毕业生的自我创新能力评价 最高,理工科博士毕业生的其创新能力评价明显较 低,文科博士毕业生认为其创新能力没有任何提升 的比例相对较高;从入学方式来看,公开招考的博 士毕业生认为其创新能力有所提升的比例相对较 高,而免试入学(含硕博连读、直接攻博及提前攻 博)的博士毕业生不确定或不认为自己创新能力有 所提升的比例则相对较高;从年级来看,就读时间 长短与博士毕业创新能力自评之间的关系不大;从 学位类型来看,专业学位博士毕业生的自我创新能 力评价明显高于非专业学位博士毕业生;从学习方 式来看,在职培养的博士毕业生认为自己创新能力 有所提升的比例明显较高,而全日制培养的博士毕 业生不确定或不认为自己创新能力有所提升的比例 相对较高;男生认为自己创新能力有所提升的比例 相对较高,女生不确定或不认为自己创新能力有所 提高的比例相对较高。
不同类别博士毕业生对自己创新能力提升的评价
3.博士毕业生对创新能力提升评价的影响因素 分析
利用此次调查数据,将背景因素、培养过程各因素、培养效果等诸多变量逐步纳入二分类 logit 回 归模型,结果显示,培养过程各因素及培养效果对 博士毕业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自评有显著影响。具体 来说(见表 4):首先,学科、入学方式、年级、学 位类型、在职情况、性别等背景因素对博士毕业生 创新能力自评结果没有显著影响(见表 4 模型 1), 即在某知名高校,博士毕业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观 自评与其背景因素没有明显关联。
其次,在培养过程的各因素中,科研工作参与 质量显著影响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控制背景 因素的情况下(见表 4 模型 2),科研参与情况因素 的加入显著提高了回归模型的解释能力(回归模型 变得显著,且衡量模型解释力的 Pseudo R2 由 0.0168 提高到 0.1785),表明所参与科研工作学术含量高、 对创新能力提高作用大的博士毕业生自评创新能力 提升的可能性显著较高,而参与纵向科研课题的数 量对这一评价没有显著影响,参与横向科研课题的 数量对这一评价还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横向课题 参与数量越多,博士毕业生越可能认为自我创新能 力没有提升。由此可见,博士生创新能力提升关键 在于所参与科研工作的质量而非数量,较多地参与 学术含量低、无益于提高创新能力的横向课题反而 会抑制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再次,培养单位提供的培养条件、服务与管理 等支持因素对博士毕业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有显著 影响(见表 4 模型 3),即在控制背景因素及科研工 作参与的情况下,对培养单位的培养条件、服务与 管理的评价越高,博士毕业生自评创新能力有所提 升的可能性显著越大。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培养条 件评价因子、服务与管理评价因子的纳入,回归模 型的解释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Pseudo R2 由 0.1785 提高到 0.2978),如同科研工作参与一样,培养单位 提供的培养条件、服务与管理等支持因素对博士毕 业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培养对博士生创新 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控制其他因素 的情况下(见表 4 模型 4),对导师科研创新能力培 养满意的博士毕业生认为自我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的 可能性显著较高。
博士毕业生创新能力提升自评影响因素的二分类 logit 模型分析
最后,依据以往研究,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其知 识水平及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培养效果之 一的自我专业知识水平评价也纳入回归模型,结果 发现(见表 4 模型 5),在背景因素、培养过程各因 素全相同的情况下,对自己专业知识水平满意的博 士毕业生显著地更倾向于认为自我创新能力有所提高。需要说明的是,随着自我专业知识水平评价变 量的纳入,科研工作参与情况对博士毕业生创新能 力提升自评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这很可能是因为 专业知识水平的自评与科研工作参与关联度较高而 产生了统计多重共线性问题,不能因此否定科研参 与工作对博士毕业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自我专业知识水平评价的纳入并未改 变培养过程中其他因素,如培养单位提供的培养条 件、服务与管理支持、导师培养等评价因素对博士 毕业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显著促进作用,这说明上述 培养过程中的各因素对博士毕业生创新能力提升有 独立的、稳定的影响,在博士毕业生创新能力提升 问题的研究中需要引起充分的关注。
四、结论与建议
1.主要结论
利用 2017 年某知名大学的毕业研究生学习、生 活等相关状况的满意度调查数据,本文以受教育程 度最高、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更客观认识和 评价的博士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他们创新能力 提升的自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即使是知名高校,仍然有 11.28%的博士毕 业生并不认为通过博士学位的攻读其创新能力有所 提升。同时,不同背景特征博士毕业生对其创新能 力提升的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
(2)培养过程中的各因素对博士毕业生创新能 力提升的自评状况皆有显著影响。 在科研训练方面, 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所参与科研工作的 质量而非数量,较多地参与学术含量低、无益于提 高创新能力的横向课题反而会削弱他们的创新能 力;培养单位提供的培养条件、服务与管理支持也 显著地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提升,即对培养单位提 供的条件和支持越满意,他们越倾向于认为自己创 新能力有所提升;同时,导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对他们创新能力的提升也有显著促进作用。
(3)培养效果中专业知识水平及能力也是影响 博士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这与以往的研究 结论一致。
2.建议
博士生教育担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科研创新 能力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最直接的体现,也是高校人 才培养模式、培养机制改革的着眼点。为此,本研 究建议:
首先,加强博士生导师团队建设,以提高博士生科研创新能力为指导的重要目标。博士生培养单 位不仅要遴选教学效果好、科研创新能力强且富有 强烈责任心的高水平教师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同 时也要采取一些必要的合理措施督促博士生导师加 强对博士生的过程培养,尤其是在科研课题的参与 方面,导师要为博士生提供学术含量高、对创新能 力提高作用大的科研课题,为博士生营造一种“重 质量、轻数量”的科研工作参与模式。
其次,完善培养过程,尤其要改进培养条件, 提高对博士生的服务与管理质量。尽管博士生的生 源质量、博士学位论文、学术论文的质量很重要, 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受 制于培养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因此,培养单位要注 重博士生的培养过程。对博士生的培养,要从培养 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及实施等环节切入,以营造 浓厚的科研和学术氛围为目标,多组织高水平的学 术讲座,鼓励并支持博士生参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学 术交流活动,在培养单位内部为博士生提供完备的 科研场所、设施及设备,改善科研实训条件;同时, 加强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服务与管理,保证与学生 交流、科研实践等相关的公共信息的及时发布。

上一篇:学年论文对毕业论文(设计)影响研究 ——以江西A高校为例
下一篇:赴日旅游背景下“日本旅游文化”课程设计探讨


相关推荐:

  • 2019-12-02 转型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2019-12-02 网络环境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指导的教学探讨
  • 2019-12-02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全过程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2019-12-02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理念在创新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以武汉大学水利水电专业为例
  • 2019-12-02 浅谈施工组织设计类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以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土木工程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