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学士学位制度的坚守与展望

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学士学位制度的坚守与展望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12-24 15:28:39

摘要:长期以来,衡量本科教育标准的学士学位教育呈现出单薄且虚化的状态。学位标准过低、学位课程缺 失、学位论文低质、学位培养涣散等现象较为突出。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作为高等教育中坚力量的 本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学士学位制度必须在普及化浪潮中坚守内在 价值,通过一系列措施进行纠偏。同时适应新时代对学士学位制度的需求,重塑内涵,增强机能。
关键词:本科;学士学位;开放;创新;遴选
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办以来,高等教育在中国已经历 了近一个半世纪的洗礼。如今的大学生已悄然褪去“天之骄 子”的光环,成为高中毕业后的当然方向,就业之前的“标 配”履历。随着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进入到普及化阶段, 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博士教育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 机。而其中本科教育又是决定高等教育根本质量的关键,本 科教育输出的人才成为国家高等教育人才体系中的中坚力 量,而学士学位制度则成为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
一、现实:学士学位制度几近虚化
本科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没有精确的评价标准。通常 “211”“985”、双一流等会成为外界评判高校教学质量的重 要参照。然则这只能从一个维度筛选出一部分优质人才,且 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唯出身论”的责难中。高校输送人才的 质量高低,成为难以衡量的谜题。
与大众经验相吻合,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率皆能达到 90%以上。而与此相对应,美国高校的本科毕业率只有 5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国高校的“严进宽出” 和美国高校的“宽进严出”。在“严进宽出”的环境下,在校 本科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只要考试及格,修够学分,毕业就 指日可待。所以相对于学习,众多大学生对各种游戏、社团 活动、创业反而倾注了更多的精力。而对学习考核的宽松直 接导致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漠视,这对于整体人才质量是一种 根本性桎梏。
学位是授予个人的一种学术称号或学术性荣誉称号,表 示其受教育的程度或在某一学科领域已经达到的水平,或是 表彰其在某一领域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就本科教育而言,学位是评价学术水平的尺度,是衡量高等教育的标准。1 o。中 国高等教育学位体系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其中,对于 研究生学历对应的硕士、博士学位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区别于 学历教育的学位培养机制,“有学历未必有学位”成为共识 和常识。一直以来,人们对学位的注意焦点多停留在硕士和 博士学位上,对学士学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人们对 学士学位的模糊认识旧o。学士学位也一直没有独立于学历 的支撑体系和评价标准,致使学士学位和本科学历混同,出 现了把本科学历教育与学士学位教育相混淆的现象。3 o。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4条规定:“高等学校的 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 位:(1)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 技能;(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 步能力。”但各学校在学士学位评定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已经 完全或部分背离了学士学位评定中的两个重心:“成绩优 良”和“具备一定科研或技术水平”。表现在:
1.学位课程缺位现象严重。调研中发现,大部分高校 学位课程匮乏,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学位课程设置。本 科学历教育是学士学位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学士学位教育是 本科学历教育的扩展和延伸,体现专业特色和学术水平,而 绝大部分高校都存在以学历教育替代学位教育的现象。
2.对学生科研或技术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科研或 技术能力是能否获得学士学位的关键条件,区别于专业课合 格或学分修完即能毕业的学历条件。但大部分高校欠缺对 科研或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引导,一些高校或专业(如外语院 系等)对于培养大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课程课时安排偏少, 甚至并没有把其列入学位课程之中,更有甚者索性连研究方法类的课程都不予开设HJ。绝大部分高校仅仅会安排以毕 业论文形式完成上述任务,致使学生难以在大学四年期间有 一定的科研、技术突破,或专业方面成果。
3.学位论文质量整体偏低。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近年 来,各高校连年扩招致使在校生规模逐年扩大。面对庞大的 学生群体,高校高学历、高职称、较强科研能力的论文指导师 资显得捉襟见肘。二是学位论文往往是在毕业前夕才着手, 对学生而言,之前没进行过系统训练,此时又面临就业等种 种压力,无论从态度还是能力而言都较为欠缺,致使学位论 文注水现象严重,难以达到学士学位对科研能力的要求。
4.学位授予标准过低。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落实 学位条例,各高校制定了本校的《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其核心要点有:学位授予条件与本科生在校期间所修课程的 不及格门数或不及格课程学分挂钩,与学生的毕业论文(毕 业设计)所达到的水平挂钩,与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 绩挂钩,与学生的升、留级及在校期间所受的处分挂钩,与职 业资格鉴定成绩挂钩等等。二是对在校期间的学科成绩和 毕业论文成绩要求过低。在很多高校,只要没有挂科,通过 论文答辩(不问成绩),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这与学位条 例规定的“成绩优良,有一定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相悖,学 士学位由“择优授予”变成“合格授予””1。三是没有围绕学 士学位的根本要求设置学位授予条件。学士学位作为一种 学术水平的集中展现,其评价标准应当围绕学术水平这一重 心予以构建。为了评价标准更客观易操作,大部分高校将不 能授予学士学位的情形细化为受纪律处分、学业成绩不合 格、考试作弊、学术不端以及触犯法律等方面,而这些都与学 士学位的重心——学术水平无关。学校将不相关的条件与 学位申请挂钩,以期对学生起到震慑作用,但这无疑强化了 学生义务,偏离了学士学位的要求。
二、坚守:激活学士学位制度内在价值
高等教育普及化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应从过去追求规 模的数量时代,走进重视质量和内涵建设的质量时代。本科 教育中,如何激活已经被虚化的学士学位制度的内在价值, 成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大课题。
1.设置学位课程体系。区别于学历教育课程体系,学 位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侧重于科研或技术能力的培养。就科 研能力而言,可开设论文选题、资料收集、研究方法、撰写指 导、学术规范等相关课程;就技术水平而言,可开设本专业核 心课程基础上的专业技能课程,并以实训实验实习等方式授 课,强化提升技术水平。
2.构建多重科研技术能力评价标准。扭转毕业论文大 一统现状,构建多重标准评价科研、技术能力。如:公开发表 一定级别的论文,获得国家认可的发明或专利,获得国家认 可的较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得较高级 别奖项等等。
3.协调学历学位管理体制。学历证书与学位证书是对 同一名学生不同学习要求的认可,无论是管理的目的,还是 管理的对象、内容都没有绝对质的差别,实行双重管理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机构臃肿,还会加重学校工作负担,有时可能 因政出多门让学校无所适从。然而,两张证书又必须有明确 的区别,否则就会出现厚此薄彼或可有可无的问题。因此, 只有理顺各层级的管理关系,统一学历证书与学位证书的管 理机制,才能确保整个管理程序科学合理、富有效率。
4.提高学位授予的条件。如前所述,学士学位的授予 条件有所偏离。对学术能力考察的欠缺和无关条件的纳入 是两大突出问题。对此,首先应当摒弃与学士学位无关的申 请条件。也就是说,应当实现学生管理权和学位授予权的分 离。尽管我国的学位条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 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将学生管理权和学位授予权 都授权给各高校自主运行,但并没有授权学校将二者挂钩。 学生管理权是行政权力,学位授予权是学术权力,二者在权 力来源、权力运行的主体、权力运行的方式、权力运行的结果 方面,都存在本质的不同。将二者混同,将给两项权力都带 来运行困境。其次,应当严格落实学位条例关于学士学位授 予标准的规定,在两个维度把好学士学位的“优良关”。一 是学科成绩标准提升。一般而言,评价学科成绩是否优良的 标准因成绩评定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百分制下成绩80分 以上和五级制中成绩为优秀或良好。二是毕业论文成绩也 应达到80分以上或良好以上。
5.宏观控制学士学位授予率。学士学位的授予率应控 制在一个合适的水平。授予率过高,将大大弱化学位制度的 甄选作用,授予率过低则难以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在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前,省学位委 员会可以对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审查评估,宏观上确定不同 的动态授予率,以促进校际之间互相学习、竞争,促进教育质 量和学士学位授予质量的提高。
三、展望:重塑学士学位制度的时代内涵及遴选机能 激活学士学位制度自身的价值,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 第一步。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育普及化的洗礼和挑战, 学士学位制度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增强适用机能。
(一)学士学位制度的时代内涵
高校本科学历教育和学位教育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同 层次的教育活动,毕业证书是本科生完成教学计划规定课 程,符合毕业条件的合格证明。而学士学位证书则是本科生 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前提下自身专业能力与学术水平的综合 反映和体现,是衡量本科生学习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所 以,学士学位制度要与时俱进,才能体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时 代要求。
创新。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也是一种能力。在 大学课堂,学生要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学习,掌握必备的专 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和水平。在此 基础上,应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新时 代赋予本科教育的历史责任,也是学士学位培养的目标和方 向。诚如前文所言,学位体现的是专业特色和学术水平,而 学术水平的衡量标准即是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对既有研究 进行梳理研判,并有所突破创新。基于此,学士学位本质对创新的需求和新时代对创新的要求不谋而合,学士学位便承 担着本科教育关于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重任。通过恰当 的课程设置和准确的教育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落实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开放。自新中国成立后,开放作为一种姿态,为中国赢 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造就了今天的繁荣富强,也必将为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保驾护航。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 人才的摇篮,开放的胸襟和兼容并蓄的理念为新时代所必 需。为此,学位教育要体现开放的态度,对海内外优秀的成 果和理念予以吸纳,用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国际阅历,提升 专业的广度和深度。其中,学历教育的广度体现在对课程设 置的前沿性和国际化,学位教育的深度体现在国内外学术成 果的梳理、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对时代脉搏的把握。
以人为本。高校作为教育系统的最高学府,不仅承担着 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任务,更肩负着向社会输送优秀品质 人才的使命。这种优秀品质的培养不能仅仅借助于惩罚的 威慑力,更应该以宽容的胸襟包容学生的错误,给其改过自 新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在挫折中成长,在关爱中有爱。当然, 如果学生出现诸如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还是应该依照学位 管理规定予以相应的处罚,以维护学士学位制度最根本的权 威。同时,要完善不予授予学士学位的程序,从事前、事中、 事后三个阶段给学生最大限度的权利告知与救济。要做到 事前告知、事中参与、事后救济。学位委员会做出决定后,应 及时告知学生结果及其可以补救的机会,最大程度维护学生 的利益,实现以人为本。
(二)学士学位制度的遴选机能
通过重构学士学位制度,拉大学位与毕业标准之间的差 距,提升学士学位的授予标准,使得学位证较之于毕业证的 获取难度增加不少。由此应构建三级人才遴选机制,即有双 证(毕业证、学位证)、有单证(毕业证)、无双证三个层次的 人才筛选机制。这将极大减少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甄别成本,也将倒逼高校学子努力奋进,形成良好的学习科研 氛围,从而为社会输出更多更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1.双证人才。由于对学历、学位进行重新定位及制度 改造,学历、学位也将呈现不同的价值。双证意味着该名学 生不仅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初步的掌握与了解,也 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学术能力。这种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 能力的人才,将能更好地顺应时代需求,更快地施展才华,更 多地贡献价值。这将是人才输出中的优质群体,在就业竞争 中也将居于优势地位。
2.单证人才。由于学位证的获取是在取得毕业资格的 前提下进行的,故而单证人才指的是有毕业证没有学位证的 人才。据上,这种人才虽然没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或技术能 力,但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较扎实,也具备大学生必备的基本 素质,在人才输出中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3.无证人才。没有毕业证和学位证,无疑是所受本科 教育没有达标的明示,显然会在人才竞争中居于劣势。这也 必将倒逼学生在入校后努力进取,避免如此被动的窘境出 现。

上一篇:外语专业本科生跨学科科研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本科生中外非遗保护比较研究项目为例
下一篇:振兴本科教育背景下民族院校工科类专业双语教学探讨


相关推荐:

  • 2019-12-22 本科生学习投入研究的现状、特征及启示——基于近5年SSCI论文的可视化分析
  • 2019-12-22 2018中国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
  • 2019-12-22 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分析与未来展望
  • 2019-12-22 教学评估引导下的遥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2019-12-22 农业院校化学材料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