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以学生德育需求为导向探索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长效机制

以学生德育需求为导向探索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长效机制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20-01-08 20:07:36

摘  要: 目的:聚焦学生德育需求,通过德育答辩制度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实效性。方法:选取推行德 育答辩制度的云南中医药大学大一至大四 777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学生德育需求数据, 探析推行德育答辩的长效机制。结果:82.76% 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将德育答辩发展为从入 学开题到毕业答辩首尾相连的全过程教育体系;90.47% 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根据不同年级、 不同学习阶段特点设立相应的阶段性德育目标和措施;91.24% 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将学生 自我监督与朋辈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论文撰写、汇报与答辩水平。结论:应适应教育环境不 断变化的新常态,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答辩体系,创新立德树人实践。
关键词: 德育需求;德育答辩;三全育人;机制研究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答辩作为学生德育 工作中的一项举措,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认知教育以及职业发展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1]。 开展德育答辩可以为大学生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 育、专业知识教育以及全面衡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 量提供实证资料。就毕业生而言,德育答辩引导学 生从多角度梳理自己的收获、得失及感悟,倡导毕 业生正确展望和规划未来,形成理性务实的就业期 望,把个人的职业发展同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 增强他们走向社会、迈向未来的信心和勇气。就学 校而言,德育答辩不仅充实了大学生毕业教育内容, 更有利于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三风” 建设。
德育为维护学校、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与专业教育相比,德育缺乏系统、科学的评 价体系,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够,与此同时,学生所 接受的德育模式与时代发展脱节,德育方法创新性 有待提升[2-3]。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选取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云南中医药大学大一 至大四年级全日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整 群抽样方法进行抽样。
(二)方法
采用自行编制的《本科学生德育需求调查问卷——基于德育答辩》收集学生德育需求数据。问卷 内容涉及一般情况、德育认知及态度、对本校德育 答辩的认知及态度三个方面。
(三)质量控制与数据统计分析
随机选择目标人群,科学合理地设计问卷,及 时回收和清点问卷,统一培训调查人员,并使用统 一的解释语,对资料的录入和检查等方面严格进行 质量控制。采用 SPSS17.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 777 份, 经仔细核查,未发现无效问卷,有效率 100%。777 名调查对象中,大一 247 名(31.79%),大二 214 名(27.54%), 大 三 168 名(21.62%), 大 四 148 名(19.05%)。
(二)德育需求
1. 德育认知及态度
调查显示,所有调查对象均对高校德育内容有 所了解,根据平均综合得分 ,调查得出的高校德育 的重要程度依次是:思想政治教育(4.60)、身心 健康教育(4.58)、人文素养教育(3.94)、专业 认知教育(3.10)、基本行为规范及基础文明习惯 (2.72)、职业发展与规划教育(2.07)。德育工 作重要程度、最喜欢的德育活动形式、本校德育工 作氛围、德育制度对德育实效的保障作用情况所占比例如表 1 所示。
全日制本科生德育认知及态度
2. 对德育答辩的认知及态度
调查显示,所有调查对象都对德育与德育答辩 的关系有所了解。 调查对象认为本校德育活动形 式最有效果的依次是:社会实践(82.88%)、校 园文化活动(77.73%)、思政课堂教学(56.89%)、 德育答辩(50.58%)、师生交流(48.91%)、军 训(47.49%)、参观走访(44.53%);就德育形 式而言,调查对象认为本校实践育人(88.42%)、 活 动 育 人(79.28%)、 文 化 育 人(72.33%)、 课 程 育 人(58.04%)、 家 校 共 育(57.53%)、 全员育人职责的落实(54.18%)方面的工作还 需 要 加 强; 在 内 容 方 面, 调 查 对 象 认 为 本 校 心 理 健 康 教 育(79.92%)、 行 为 习 惯 养 成 教 育 (77.35%)、法制教育(67.82%)、网络道德教 育(67.82%)、社会公德教育(65.89%)、民族 精神教育(58.56%)、思想政治教育(56.50%) 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加强。
82.76% 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 要将德育答辩发展为入学开题—中期检查—毕业 答辩首尾相连的全过程教育体系;90.47% 的调查 对象认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根据不同年级、 不同学习阶段特点设立相对应的阶段性德育目标 和措施;91.24% 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或非常 有必要将学生自我监督与朋辈评价、教师评价相 结合,提高学生的论文撰写、汇报与答辩水平。
三、讨论  
(一)学生德育需求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传 授,忽略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行为素养教育,学校 德育课程安排尚需完善、德育内容稍显滞后、学生 活动渗透性不够,同时,德育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德育制度建设有待提升。这些问题都是云南中医药大学在德育答辩长效机制运行过程中的瓶颈,如若 不完善相关机制,将形成恶性循环,故适应教育环 境新常态,积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德 育体系,积极探索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长效机制创 新立德树人实践势在必行。具体而言,高校德育要 从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氛围、科技学术、大学生身 心健康、价值观培养、德育工作者综合素养等方面 进行研究。
(二)在大德育育人模式下完善德育答辩运行 机制的措施
1.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的全员育人 体系
学校教育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对培养学生专 业知识技能、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5] 。完善德育答辩机制首 先要自上而下健全组织基础。学校党政领导牵头, 宣传、学工、思政、共青团、教务等部门联动指 导德育工作, 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分团 委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专兼职教师等具体组 织实施本学院全日制本科生的德育工作, 确立由 辅导员、班主任、专兼职教师、思政部教师组成 的德育答辩指导组,对德育开题(规划)、中期 检查、论文撰写给予指导。将全员育人与学生自 我管理相结合,使广大学生干部、学生党员、高 年级优秀学生参与到德育中,做好管理与自我管 理。 党建带团建,建立班团思想教育体系,形成 自上而下、 干部广带动、同学勤参与的思想教育 阵地。
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和性格形成具有至关重 要的作用,故构建经常性且有针对性的家校共育 体系成为德育的客观要求。学院要积极搭建与家 长沟通的桥梁,走访慰问特殊家庭、及时沟通学 生学业生活等情况, 邀请家长到校参加学生的班 团主题教育、德育答辩、毕业典礼等,让家庭成 员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护航者。
如今,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学校教 育,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多渠道的态势。高校应 顺应时代需求,调动社会力量,扩大德育影响范围, 形成良好和谐的社会教育氛围,增强德育实效。为 此,可邀请知名专家、优秀校友到校分享经验,选 聘优秀毕业生对低年级学生的成长规划进行指导。
2. 构建全过程育人实施体系
学校从多年的德育答辩实践中发现,系统的德 育实施体系既要贯穿于教育、管理、服务的全过 程,又要根据当代大学生发展特点,贯穿于从低 年级到高年级的大学生活全过程。学校可采取“德 育开题(规划)”“中期检查”“德育论文”“德育答辩”的方式,将德育内容与专业学习融合在 一起。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开 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德育,有针对地开展德 育工作。将德育工作分为适应期教育、发展期教育 和转变期教育几个阶段[6]。大一年级结合入学教育、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组织德育开题(规划), 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任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职 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师担任开题报告会评委,引 导大学生规划后几年的德育实践,确立四年 / 五年 德育养成目标,完成大学成长过程的设计。大二、 大三年级对过半的大学生活开展自我评价和中期总 结,查验德育开题(规划)中预设目标的完成情况, 督促学生进行总结、反思与修正。大四 / 大五年级 多角度回顾审视大学生涯,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在 教师指导下撰写德育答辩论文进行答辩。
同时,采用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方式, 实行德育学分制度,德育实践学分和德育答辩各占 1 个学分,总计 2 学分,德育实践成绩、德育答辩 成绩均合格即可获得德育学分。德育实践成绩主要 围绕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思想道德修养、法纪法规、 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奖惩情况等内容进行评定, 由德育实践基础分、德育实践加分和德育减分三项 构成。德育实践各学期成绩相加后除以学期数,得 出最终德育实践成绩,在最后一学期德育答辩结束 后,按照德育实践成绩和德育答辩成绩各占 50% 比例,折算成德育成绩和学分后计入学生成绩档案。 学期德育实践成绩不合格需参加重修。重修学生需 撰写自己对学习、思想、生活、行为的总结报告, 进行自评和反思,明确努力方向,在下一学期向学 院申请完成一定学时的义工,考核合格者可给予德 育考评分 60 分,表现特别突出者可酌情给予德育考评分 70 分。
3. 构建全方位育人和谐环境体系
全方位育人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 学方法,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育人生态;要以 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 身心健康教育为基础;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各类学 生社团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技术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不断拓展教育发展空 间。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简报制作、视频观看、经 验交流、访谈等多种形式的全校性政治理论学习, 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 学术科技、文明修身、文体艺术、志愿服务、勤工 助学等多种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观看往届毕 业生德育答辩相关文字图像记录,以主题班会、专 题研讨等方式让学生更加了解德育答辩、德育学分 这一创新性工作的初衷和意义,促进学生更健康地 成长成才。

上一篇:工程认证背景下材料物理专业的课程持续改进实践
下一篇:基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的思考


相关推荐:

  • 2020-01-06 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020-01-06 校企协同培养工业工程创新型人才方式探索
  • 2020-01-06 新形势下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
  • 2020-01-06 从效能管理的角度看高校图书馆博硕论文数据库共建
  • 2020-01-06 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下提升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