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借鉴顶石课程理念的高职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借鉴顶石课程理念的高职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11-01 17:15:52

【摘 要】顶石课程(Capstone Course)是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范要求的必备课程。而目前高职教育对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关注较少、顶石课程也难觅踪迹。文章以高职课程体系中“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造为例, 基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范要求,关注学生核心能力达成度测量,探索构建顶石课程建设路径及实施 策略,形成可落实、可操作、可推广的顶石课程建设方案、实施方法及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职教育;顶石课程;毕业设计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提升专业质量和 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 协议》的成员国,同属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 议系列、面向 3—4 学年制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的《悉尼协议》逐步成为高职教育界关注的热 点。无论是《华盛顿协议》,还是《悉尼协议》,根 据其所开发的专业认证标准中,均提出参与认 证的工程专业必须在学程的后段向学生提供整 合性实践课程的要求,也就是顶石课程(Cap⁃ stone Course)。其中,美国工程技术评审委员会 (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 gy)在《工程技术教育认证标准通用标准》“课 程”标准项提出:“必须提供一种能力整合训练 课程,培养学生应用技术和非技术技能来解决 问题的能力。”对比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城市环 境工程”课程,与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 “毕业设计”课程较为相似,且均在学程最后环 节开设,均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但顶 石课程是以课程形式实施,而目前的“毕业设 计”课程大多与毕业实习并行,以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实施,两者相比,前者更容易保障教学设 计的规范性、教学管理的准确性,实现教学方法 的多样性。因此,将顶石课程的教学设计和过 程管理理念运用到“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造中, 可切实解决当前高职“毕业设计”课程教学过程 管理不严、指导不到位、考核流于形式,且课程 效果得不到保障等问题,改造后的课程能更有 效地评测出学生三年的整体学习成就,进一步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达成“毕业设计”课程的 预期目标。
一、顶石课程的内涵与特征
顶石课程,也译作“综合设计课程”“顶峰课 程”或“顶点课程”,“顶石”是建筑学术语,指在 建造拱桥、拱廊等过程中,为增强整体结构力而 在建筑物顶端架设的石头,完成了这块石头的 搭建,建筑工程才算顺利完工。[1]顶石课程遵循 了人本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论,呈现出学 生对知识获取的过程取向与自主建构特征,课 程目标实践“全人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全面培养[2]。国际上,美国首先将“Capstone”一词应 用于高等教育领域,通常设置在最后一年,是毕 业生的整合性课程,课程基于学生在校所学,设 置实际工作场景、模拟仿真等多种形式下的综 合性项目,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将碎片化知识 进行统整”的机会,其目的不在于学习具体的新 知识、新技能,而是在检测学生三年所学成果的 同时,系统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人际交往、 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等一系列能力,为学生进 入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学习做好准备。[3]
二、“毕业设计”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借鉴顶石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 的选取与组织、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方面的理念 和做法,改造“毕业设计”课程,具有一定的可行 性。下面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通信技术 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的系统化改造为例进行 阐述。
(一)课程目标的优化
“毕业设计”课程作为学生毕业前最后一门 课程,与顶石课程的目标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课程通过学生组建团队协作完成一个综合性项 目,达到两个目标: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总结学习 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目标之二是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锻 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所必需的查阅资料、自主 学习、沟通合作等非专业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 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 校的“毕业设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知识方面的 总结运用能力,在学生后续发展能力培养上欠 缺设计。
改造后的“毕业设计”课程建议覆盖专业全 部或至少半数以上的核心能力训练,并重点培 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及非专业能力。以通信技术 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为例,涵盖专业能力、问题 解决、信息素养、项目管理、终身学习、沟通合 作、责任履行、创新能力等八项核心能力的培 养,并通过对各项核心能力赋予权重,明确支撑 各项核心能力的课程任务,一一设置考核点,通过过程性考核,量化学生各项核心能力得分,落 实各项核心能力的培养。最终,根据各项核心 能力的平均达成情况,分析出专业培养体系对 核心能力的支撑度,找出弱项,落实到专业建设 的持续改进工作中,形成 PDCA 闭环。[4]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1. 建立从基石课程到顶石课程的系列“课程 串”。“毕业设计”课程不是孤立的、零散的课程, 是前期各门课程的系统化和综合化。在课程体 系设置过程中,按岗位类型将专业课程细分为 若干“方向课程组”,每一个方向课程组建立从 基石课程(Cornerstone Course)、衔接课程到顶石 课程,从低年级至高年级递进式的课程组合。 顶石课程与先修课程(基石课程、衔接课程)有 机结合,形成一串课程,称之为“课程串”。以通 信工程方向为例,课程串结构如图 1 所示。
课程串组成
第一层是基石课程,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 设,主要完成知识储备。以通信工程方向为例, 主要开设数学、物理、文档处理、通信系统概论 等基础类课程与活动。
第二层是衔接课程,面向大学二年级学生开 设,以完成小型工程问题的单项任务为主,通过 组建团队协作完成课程实践任务。以通信工程 方向为例,包括通信工程制图(CAD)、线务工 程、通信勘察设计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以及模 拟招标大赛。该层课程支撑了专业培养目标所 涉及的部分核心能力培养,如“工程项目管理” 课程覆盖专业能力、沟通合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
第三层是顶石课程,即“毕业设计”课程,面 向大三年级学生开设,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综 合性工程项目,课程内容建议涵盖先修课程(基 石课程、衔接课程)专业内容,且覆盖专业培养 目标所涉及的全部(或半数以上)核心能力的训 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顶石课程具有整合性, 但并非一定能整合所有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学 生运用所学,提升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专业及 非专业能力。
2. 内容选取应体现顶端性、过渡性和实践 性。“毕业设计”课程是学生综合运用在校所学 的知识、技能,在高职阶段接受的最后课程,用 于检验学生三年的学习成果,因此需设计综合 性项目,即应具备顶端性特征。
“毕业设计”课程搭建了学生从学校过渡到 职场的桥梁,因此应按企业项目运作及考核机制 实施课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职业所需的各 项能力,熟悉岗位任务和素质要求,是实现学生 到职业人顺利转变的课程,即应具备过渡性。
“毕业设计”课程的内容应选自生产实践的 真实项目,并且考虑与“课程串”的关联性。如通 信技术专业的“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智慧小区 设计构建”“工业园区宽带 WIFI 信号覆盖”等毕 业设计选题均是来源于通信行业的真实项目,其 中,“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选题对应通信技术专 业课程体系中的通信工程方向课程串,“智慧小 区设计构建”“工业园区宽带 WIFI 信号覆盖”等 选题对应智慧组网方向课程串等。
(三)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建议教师在第一次课时向学生讲解课程教 学大纲,包括学习目标、项目要求、进度安排、考 核标准等内容;向学生明确课程学习规范和学 习方法,尽量将这类信息纳入课程教学大纲。
“毕业设计”课程的实施有以下关键环节:
1. 团队组建。毕业设计以分组合作方式完 成,学生一般以 3—5 人为一个项目小组,设项目 组长一名,每位成员明确各自具体任务;指导教 师建议至少两位,覆盖不同的研究领域,保证项目综合性高,并具有一定的跨域性。毕业设计 过程强调组内学生的团结协作,甚至跨组合作, 为确保任务的正常推进,建议明确团队章程,涵 盖定期咨询、讨论、汇报、学生互评等内容,强化 过程性管理及形成性评价。
2. 课程核心能力培养及过程性考核。“毕业 设计”课程对各项核心能力进行阶段性考核点 设置及评量。以“某市某小学弱电系统的设计” 专题为例。
第一阶段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 任务,制定出工作计划任务”占比 10%,目标是 训练学生的资料收集及分析能力以及计划管理 能力,考核点是提交项目计划书以及资料整理 情况汇报(可以是书面或口头形式),由指导教 师进行指导及评价。
第二阶段任务占比 50%。其中“现场勘察、 工程设计概预算、方案文档编写、施工图纸设计 任务”占比 30%,目标是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和 问题解决能力,考核点是提交“概预算文件及施 工图”,由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及评价;“施工组织 管理任务”占比 10%,目标是训练学生的项目管 理能力,考核点是项目分工计划书及各自任务 完成度,由指导教师提供咨询服务、项目组长进 行评价;“工程协调与环境影响分析任务”占比 10%,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与社会责 任意识等,设置两个考核点,各占比 5%,考核点 之一是小组合作情况,由项目组长评价,考核点 之二是设计方案是否考虑环境影响因素,由指 导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并进行评价。
第三阶段的“论文撰写任务”占比 30%,目标 是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文档处理能力,考 核点是论文内容及论文格式,由指导教师评价。 第四阶段的“小组答辩任务”占比 10%,目标 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团队协作以 及临场应变能力,考核点是现场汇报、阐述、回 答问题情况,由评审小组评价。
四个阶段每项任务都应明确具体要求、考核 要点及评分机制,且各项任务评价占比应与“毕 业设计”课程目标对应的核心能力培养占比相吻合,通过各阶段过程性指导及评价落实各项 核心能力的培养。
3. 课程成绩评定。“毕业设计”课程对教学 过程中各环节计分,总体分为过程性成绩和论 文评审、答辩成绩,最后按比例测算出学生的总 成绩。
过程性评量可采用评价量规(Rubircs)评价 赋分,每个小组都会根据各阶段任务的完成情 况得到各项核心能力的分值,结合权重加权得 出该小组核心能力的总达成度(分值);在此基 础上,还可以结合小组中各成员的表现,进一步 量化得出每位成员核心能力的达成度。
评审和答辩环节,每个评审组可以由 3—5 名成员组成,建议至少安排一位能按照行业标 准验收及评量毕业设计成果的企业专家。答辩 组对学生展示的项目进行评价和反馈,这既是 课程项目的答辩会,同时也是学生的展示会,学 生可以通过答辩会上的良好表现,得到企业专 家的认可,为后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形成专业持续改进数据。“毕业设计”课 程实施完成后,把学生成绩数据汇总平均,通过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量出所 有学生核心能力达成度平均值。以通信技术专 业一个毕业班级为例,该班学生在所有核心能 力上的得分情况见表 1。
核心能力达成情况
在专业层面,需要重点关注所有小组各项 核心能力的平均分值,平均分值高,表明该项 核心能力培养举措得当,需固化其对应的教育 活动 (课程或活动);对于平均分值低的核心 能力,必须分析该项核心能力相对较弱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改进该项核心能力相对应的教 育活动和资源配置,从而落实专业建设的持续 改进工作。比如表 1 中的“项目管理能力”达 成度偏弱,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在项目管理意 识、方法及工具的训练方面存在缺失,因此在 2018 届教学计划中适时对“工程项目管理基 础”课程进行内容调整,并在其他专业课程中 强化项目化教学改革,将项目管理理念、方法 及工具运用到项目化课程中,多渠道提升该项 能力的培养。
三、“毕业设计”课程改革的效果
(一)借鉴顶石课程的理念,对“毕业设计”课 程进行改造,有效提升了“毕业设计”课程质量 按照顶石课程的要求,对“毕业设计”课程 的内容(选题来源与内容设计)及实施(小组协 作、指导)、考核(计划管理、经费规划、成果展示 等要点评量)等环节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在 2017 届、2018 届通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课程中实 施。实践证明,通过课程实施,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各阶段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论文撰写质量、 答辩时的语言表达能力、项目小组的团队协作 能力等都有显著提高。
(二)通过过程性考核,评量出的核心能力 达成度为专业培养目标提供了持续改进的依据 我国高职教育对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评判 及改进大多依据毕业率及就业数据,对于专业 培养体系能否对教育目标进行支撑缺乏直接的 评量,也缺乏直接有效地持续改进依据。而按 照顶石课程理念进行的“毕业设计”课程改 革,在课程目标上覆盖了专业培养目标所涵盖 的半数以上甚至全部专业及非专业核心能力; 在课程考核和评价上,关注学生各项核心能力 的达成度,依据所有学生各核心能力达成度的 加权均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分析出需加强 培养的核心能力。目标的全面性和评价的针对 性,使得评价结果可以作为专业建设持续改进 的科学依据,使得教育教学的改进更为准确、 有效。
四、结束语
顶石课程是一个能给学生提供统整、深化三 年所学知识的整合性实践过程。课程学习情境与 未来工作情境相似,需与“同行”(同组学生)共同 面对和解决真实问题,不同之处在于课程中随时 有指导教师的指点和引导。借鉴顶石课程的规范 要求,对高职“毕业设计”课程进行改造,既能重视 学生知识的整合和发展能力的持续锻炼,又能有 效评量出学生的核心能力(毕业要求)达成情况, 并可通过分析所有学生的核心能力达成度数据, 找出专业培养弱项,反馈到专业的持续改进中去。 这一改革有效改进了以往“毕业设计”课程中存在 的选题盲目,管理、评量及非专业能力培养不到位 的弊端,并为专业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是高职 “毕业设计”课程改革的一个可行思路。

上一篇:由毕业设计问卷调查反馈信息带来的教学反思 ——以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为例
下一篇:以新工科为指导的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建设


相关推荐:

  • 2019-10-30 基于项目的数字创意跨专业毕业设计实践与管理 ——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 2019-10-30 本科生毕业设计管理及质量监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以东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
  • 2019-10-30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探讨—— 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
  • 2019-10-30 浅谈毕业生重视面试服装的原因及其设计特点
  • 2019-10-30 Seminar联合PBL二位一体教学法在药学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