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毕业生供给侧结构性失衡下高等教育过度现象与政策分析

毕业生供给侧结构性失衡下高等教育过度现象与政策分析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11-25 20:46:39

摘要:高等教育过度不同程度地存在于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供给的地区结构 性失衡、产业结构性失衡和行业结构性失衡必将造成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现象的加剧。我国高等教育入口控制和出口放活与 调控的政策体制是导致高校毕业生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深层原因,要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必须打破“项目制”“工程 制”式的拨款体制格局,推动保障大学独立法人地位的法律体系建设,构建“社会设计”隐喻的学生发展体系。
关键词:教育过度;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毕业生供给
20t5年3月,一项有关“教育过度”的研究成果的发布 引发了关于“高等教育真的过度了吗?”的大讨论¨J。也有 学者将教育过度称作“教育过剩”或“教育膨胀”,指的是“教 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在总量和水平结构上超过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12o。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供给侧 结构性失衡现象十分突出,这无疑会造成某些地区或行业人 才供给的过剩或膨胀,产生教育过度。在经济新常态下,经 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创新驱动。高校人 才输出的结构性失衡和由此引起的教育过度,不利于我国高 校“人才智库”作用的发挥和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创新与 发展。
一、高等教育过度:真问题还是伪命题
19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世界上的国家都经历从 知识分子短缺到知识分子过剩的过渡时期。1976年,美国人 弗里曼在其著作《过度教育的美国人》正式提出“教育过度” 的概念。他把1970年代以来教育收益率下降的原因归结为 “教育过度”,即教育的供给超过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目前, 学界一般认为教育过度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受教育者失 业;二是技能低效,即受教育者所学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 能超过他们工作的要求;三是受教育者相对于历史上受相同 的教育水平的人,收入水平和经济地位下降。关于我国高等 教育是否过度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国内学者意见不一。 事实上,不完全的市场竞争、体制障碍、不完全信息、就业偏 好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导致劳动力在同等教育背景下不一 定能找到与技能相匹配的工作。此外,市场人力资本的“挤占效应”也使得高等教育过度长期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 高等教育过度不是一个是否发生的问题,而是一个程度大小 的问题。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供给侧结 构性失衡严重,毋庸置疑,这将加剧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度,造 成我国高等教育效益的下降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 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二、毕业生供给侧结构性失衡表征及对高等教 育过度的影响
与许多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过度是由于教育供给 超过社会需求所引起的不同,高校毕业生供给侧结构性失衡 是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1.地区结构性失衡与高等教育过度
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区域劳动力极不均 衡。从我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分别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城 市,对比这些地区大学大专生、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在就业劳 动力中所占百分比,可以明显看出,北京和上海地区的就业 劳动力中拥有研究生学历者所占比例为6.8%和4.7%,是 中、西部就业劳动力中同类人群的10倍多;东部地区代表城 市北京和上海就业劳动力中的本科学历拥有者为27.6%和 23.4%,约为中、西部就业劳动力中同类人群的5—6倍;东 部地区代表城市就业劳动力中的大学专科生学历拥有者为 16.5%和19.7%,是中、西部就业劳动力中同类人群的2倍 多(见表1)口o。这表明,我国东、中、西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 失衡现象严重,大批高学历人才流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 西部地区以本科和专科学历人才为主,拥有高学历的劳动力奇缺,这种现象在短期内无法缓解,给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 造成巨大压力,东部地区的就业形势竞争激烈,大专和本科学历拥有者就业困难等导致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和 高等教育过度的现象产生。
全国各地区部分省I自治区、直辖市)就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构成情况表(%)
信息筛选理论认为,文凭是雇员专业知识、问题解决能 力、交往技能等的标识,是雇主鉴别个人能力的信号。雇主 通过这些信息将能力各异的雇员有效地分配到不同的工作 岗位上。根据“工作竞争模型”理论,由于教育对工人的学习 能力较好地评价和预期,文凭成为雇主评估工人培训成本最 主要的指标。一般认为学历越高,培训成本越低。所以即使 在低技术水平的工人能够胜任岗位的情况下,雇主也将雇佣 高技术水平的工人替代低技术水平的工人,以此降低培训成 本,从而产生“挤占效应”。由于东部地区人力资源供给十分 充足,在“挤占效应”下,高学历者进入与自身知识、技能不相 匹配的岗位,导致“技能低效”,产生教育过度。
2.产业结构性失衡与高等教育过度
由于不同类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同,一个国家 的产业结构对国家的就业状况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有学 者通过对我国东、中、西共1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2003— 2010年的样本数据的研究分析发现,第二产业对大学生就业 的影响不显著,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有显著的正 相关H J。据统计,201l一2016年年末,我国每100万就业人 员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所占比例 显示,第一产业逐年递减,第二产业也基本呈下降趋势,第三 产业则迅速上升(见表2),至2017年年末,第三产业就业人 数为33757万人,比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分别多12261万 人、11407万人,比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分别高出57.04% 和51.04%。这表明,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 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年发生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应根 据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调整招生规模。据研究,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与三大产业结构的线性回归模型为方程(1)Y= 80.434—1.841xI一0.744x2+£,其中,Y为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X。、X:为第一、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744127.2亿元,第一产业、第 二产业产值分别为63670.7亿元、296236.0亿元,分别约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38.9%,将其代入方程(1),得出 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应为31.71%左右。而据我 国教育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16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 42.7%。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我国产业结构是 不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过高是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 另一个重要成因。
3.行业结构性失衡与高等教育过度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对接整合研究”课题组的调 查研究发现,2007—2011年,我国不同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 有着很大的差异H J。另有数据资料显示,在2016年我国城 镇失业人口中,某些行业出现高学历者失业率偏高或者拥有 较高学历者的失业率高于较低学历者的现象(见表3)p]。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业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失业人员比例为6.1%和7.7%,远 高于本科学历及以下失业人员的比例。此外,在电力、热力、 信息传输和技术服务业中,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的失业率 为0,远低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这表明,高等教育人 才培养的学科专业整体结构与行业结构不对口造成高校毕 业生就业的供给侧结构性失衡——某些行业,高学历者占失 业人员的比重偏高,部分行业高学历者占失业人口的比重高于较低学历者,高等教育过度增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高等教育应根据我国行业结构的变化调整招生规模和人 才培养结构。
2016年部分行业按接受教育程度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构成(单位:%)
三、高等教育过度的政策解读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劳动力地域流动不平衡,招生规模 与产业结构不适应,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行业结构不协 调导致的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是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重要 成因。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因素的产生?笔者试从政 策解读的视角做出分析。
1.重点大学建设制度与高等教育过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点大学制度成为我国政府 对高等教育管理的政策调控手段,影响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与 发展态势。无论是“21 1工程”“985工程”还是“双一流”建 设战略,都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价值取向的制度。就“双一 流”建设战略来说,它既注重前期的存量微调、增量优化,又 注重中后期的绩效考核和动态调整,它并非将“985工程” “211工程”推倒重来,而是对“985工程”“211工程”的继承 和发展。它们归根结底仍然是政府主导发展的重点大学 制度,实施的是一个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过程,作 为我国政府的两项重大政策,是与整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目标 相一致的,是我国国家政策系统中的一项子政策…1。“211 工程”“985工程”都带有浓厚的理想导向型的色彩。两大工 程的实施,使得进入工程计划的大学获得国家和政府丰富的 教育资源投入,办学实力迅速提升。由于大学办学实力差距 的拉大和理想导向下的社会预期,中国的大学被划分为三六 九等。在文凭效应和形式合法性的作用下,政府部门、企事 业单位以“211工程或者985工程大学毕业”作为用人门槛, 非“211”“985”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受歧视而就业困难。 而他们占我国大学毕业生相当大的一部分,用人单位的“身 份”门槛使得东部地区的大学生向西部流动困难,出现“人才 滞留”“技能低效”就业现象,而中西部地区非“211”“985”高 校的大学生因为不能获得期望的就业岗位或者经济收入,大 量涌人工商业发达、就业机会较多的东部沿海城市。人才流 动的不平衡势必加剧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度。
2.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拨款体制与高等教育过度
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极高, 朱镕基总理开始对过热的经济进行“降温”。通过1993— 1996年的“软着陆”,我国通货膨胀率从1994年的24.1%下 降到1996年的8.3%,但这也造成经济增长速度大大减缓, 国内需求疲软。1998年1 1月,我国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 义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 量一倍》的建议书。出于扩大内需等原因,中央采纳了这份 建议,并很快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在扩招政策下,2001— 2017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从114万人增加到735.83万人¨2|。由于“扩招”忽视了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使得教育 发展相对过快,给高等教育过度埋下隐患。很多高校“求大 求全”,专业设置高度雷同,出现“千校一面”的办学趋同现 象。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的拨款体制是“基本支出预算加项目 支出预算”。从2002年起,由于财政部对中央部门的预算核 定方式的转变,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由“综合定额+专项 补助”变为“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在“定员定 额”和基本支出预算的拨款体制下,扩招成为大学筹集资金 的重要渠道,不少大学发展追求学科的多、大、全,大学人才 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偏离。而人才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 构的失衡,最终导致就业市场部分行业的“人才低效”现象和 另一部分行业的“人才不足”境况。
3.学科专业政策与高等教育过度
我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管理标准建立阶段(1954—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初期,我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全面学习苏联。1954年,教育 部颁布《高等学校专业分类设置(草案)》,按照当时的行业 部门进行对接划分学科专业目录。由于专业面过窄、专业数 激增等问题,1963年,教育部对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发布了 《高等学校通用目录》和《高等学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个正式由国家统一制定的 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此次修订除了采用学科与行业相结合 的办法划分专业目录以外,还明确提出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 设置、招生计划、毕业生的分配等,均应以此为标准。第二阶 段是三级结构形成和衔接两大目录(1978—1997年)。1978 —1988年10年间,国家教委陆续发布7个本科专业目录,确 立了“门类一专业类一专业”等三级基本结构和本科教育与 研究生教育的不同专业目录。其中,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 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明确说明 “《目录》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审核授予学位的学 科、专业范围划分的依据。第三阶段为学科目录法制化 和国家规制化阶段(1998年至今)。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高等教育法》出台,其明确规定“高校享有依法自主设置和 调整学科、专业的权力”,标志着我国学科专业目录开始步入 法制化阶段。同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明 确说明“《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 基本指导性文件,目录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反映 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工作方向,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 人才培养、授予学位、安排招生、指导毕业生就业,进行教育 统计、信息处理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2012年9月14日,教育部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规定》重 申“《专业目录》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 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 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从我国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历史演进来看,其功能定位发生明显的衍生与分化,“学科专业目录不再是单纯的人才培养规 格,而是演变成一种层级式、体系化的知识政策手段”[I 6I。 而在美国,虽然也有类似于国家层面学科专业目录的学科专 业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简称 CIP),但CIP的目的是收录全国中学后教育机构所开设的学 科专业信息,进行分类和赋予代码,以及时报道、组织信息, 为所有需要和使用学科专业信息的人服务ⅢJ,是一种非行 政强制的信息服务手段。显然,政策规制下的高等教育学科 专业设置,无法对市场需求做出灵敏的反应,这造成我国高 校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结构性失衡,某些行业高等教育过度 现象加重。
四、高校毕业生供给侧结构性失衡与高等教育 过度的对策
整体上而言,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问题,要不断加 强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供给侧结构性 平衡,坚持以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为抓手,优化人才培养结 构,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需要从以 下三个方面着手。
1.国家层面:打破“项目制”“工程制”式的拨款体制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集权管 理体制依然没变,高校根据政府文件办学,在政府的精心设 计下进行改革,几乎成为一种惯例¨8】。无论是“双一流”建 设还是“211工程”“985工程”,都在无形中给大学扣上等级 色彩鲜明的帽子,使工程计划以外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备 受歧视。虽然2013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校毕 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严禁用人单位发 布含有限定‘211高校“985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但由 于“211”“985”院校的社会知名度高,学生就业前景好,影响 力比较大,“985、21 1院校才是好学校”传统思维根深蒂固,工 程计划以外的大学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歧视的现象并未得到 根本改变。就业歧视导致我国人才地区和行业流动阻滞和 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过度加剧。因此,要实现我国 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充分发挥我国高校高素质人力资源供 给站的作用,打破“211工程”“985工程”下的旧有拨款体制 格局,重塑公平、公正的大学生就业环境。2011年,我国 “201l计划”进入设计层面,“201l计划”不再是终身制,每四 年要进行重新评审1 19』,它旨在打破原有体制机制壁垒。虽 然我国对高校的资源分配由传统的项目体制、工程体制向按 客观的大学绩效转变在短期内实现困难,但已然迈出重要的 一步,这也应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拨款体制未来的发展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2011计划”要防止因为“身份标榜”而蜕变 为新一轮的拨款工程体制。对大学的评价应是发展性评价 而不是为把大学划分为各个等级,即注重大学绩效的提升而 不是排名;否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高等教育旧有拨款体制 格局。
2.社会层面:推动保障大学独立法人地位的法律体系建 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层制被当作社会组织管理的 必然事实而接受,获得形式上的合法性。集权体制渐渐成为 中国政府管理社会机体的主要形式。在集权管理体制下,我 国的大学的组织属性是事业单位的性质,大学是政府组织机 构的延伸,“没有自身独立的意志,服从于政府的行政计划和 指令”旧…。政府掌控大学的学校设置、资源分配、学科专业 设置、人才聘用等诸多事务。大学独立法人地位的缺失,导 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1998年的扩招,大 学发展更多的是具有“宏观调控手段”的意味,无视高等教育 自身发展规律,忽视了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国 家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的计划、指令和指导,使大学学科专 业设置僵化,人才培养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学人才输出 与产业、行业需求结构性失衡,产生高等教育过度现象。因 此,要推动大学法人化体制建设,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保障大学独立的法人地位,保证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从根本 上解决我国人才供给引起的高等教育过度问题。
3.高校层面:构建“社会设计”隐喻的学生发展体系
“社会设计”隐喻是行政管理学提出的一个概念,与其相 对的则是“科学隐喻”“艺术隐喻”。科学隐喻强调公共行政 的理性、科学和价值中立,衍生出理性主义的行政思想和行 为模式,它不关注人类互动的作用和参与式的解决问题,往 往导致专家迷信和精英主义治理逻辑的盛行。艺术隐喻则 注重经验、价值导向、参与协商,指向领导力技巧、渐进决策 与设计,产生以渐进主义为主导的行政思想与行为模式,由 于排斥理性和重大的变革,它容易导致经验凌驾科学之上和 不敢进行关乎长期利益的剧烈变革。社会设计隐喻则是二 者的整合,强调以多元化的行动者为行动主体,强调公民参 与的重要性,政策目标对长期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兼顾性,将 共享的责任作为权力的基础,注重创造和与发展促进互动和 参与的过程旧川。从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产生来看,我国高 等教育管理的行政决策许多都是非“社会设计”隐喻的科学 隐喻决策或者艺术隐喻决策。例如,我国理想导向型的一系 列高等教育工程,带有浓厚的艺术隐喻的色彩;扩招政策的 诞生则更多的是带有专家迷信与精英主义的韵味。再如,高 校行政命令式的学科专业统一设置模式更是科学隐喻的行 政治理模式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在长期 内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究其根本原因是未能建立“社会设计” 隐喻的学生发展体系。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或是一味地排斥 市场机制,排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或是排斥专家、教授的意见,政府对大学的管理是精英主义 或行政领导经验式的行政决策,对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种回 应式的“事后处理”,不能取得根本成效。解决我国大学生就 业结构性失衡问题和由此导致的高等教育过度问题,应构建 “社会设计”隐喻的学生发展体系,大学招生、学科专业设置、就业突出强调多元化的行动者参与的重要性,以共享的责任 为权力的基础,集思广益,政策兼顾当前和长远。
高校毕业生供给侧结构性失衡不是高等教育过度的唯 一成因,但无可否认是高等教育过度的潜在因素。高等教育 改革中政策法规的制定不能忽视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并 且,应通过政策法规的完善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供给侧结构 性失衡和消除由此导致的高等教育过度隐患。在我国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政府应该尊重市场规律,最大限 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和第三方评价来解决高 校毕业生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上一篇: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下一篇: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相关推荐:

  • 2019-11-22 新媒体技术下数字绘画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我校近年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为例
  • 2019-11-22 浅谈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设计——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 2019-11-22 浅析如何指导财经类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设计
  • 2019-11-2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研究 ——以北海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 2019-11-22 依托海外实际工程校企合作开展本科生中英双语毕业设计的创新与实践——以土木工程及交通111程专业(铁道工程方向)为例